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平珍:“传承发展藏戏,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平珍:“传承发展藏戏,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2025-02-26 14:54

  平珍在国家大剧院前留影。

  平珍(右三)表演藏戏《卓娃桑姆·寻王》舞台照。

  “回想最初接触、学习藏戏到今天,喜忧参半,苦乐交融。坚持到现在并愿意为之付出全部,是因为藏戏艺术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梦想,对我的整个生命,意义非凡。”自治区藏剧团青年藏戏演员平珍说。

  2024年底,在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自治区藏剧团藏戏《卓娃桑姆·寻王》,斩获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大奖。该剧主演青年藏戏演员平珍被授予“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称号。

  平珍与藏戏的渊源,得说起她小时候随家人到罗布林卡看藏戏演出的经历。那会儿,高亢的唱腔、演员优美的身段、古色古香的面具,藏戏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感,令年幼的平珍深深着迷。

  11岁那年,平珍通过全区藏戏班的招生考试,正式与藏戏结缘。此前,她除了觉得好玩、好看,从未想过作为一名藏戏演员不仅要学习戏曲唱腔,还要练习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身体条件。

  “练习身体的柔韧度,成为我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每次压腰、掰腿、掰胯的基础训练都是痛苦而难忘的经历。”如今再回想,那段时间带给平珍的是夹杂酸涩的苦楚。

  没有哪个好演员,不是经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难历程练就的,平珍当然也不例外。那时,对平珍挑战最大的要数掰腰训练。她记得,有几次当她做完基础掰腰动作后,脸部、颈部都不同程度出现红疹。甚至有几次,她还有过晕厥现象。“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她说。

  平珍坦言,在一次次的训练中,面对挫折,她也曾想过放弃,逃往舒适区。为此,她曾多次打电话给母亲,求母亲将她接回家,都被拒绝。

  “当时的我也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一再拒绝我的请求,而且那么坚定地让我继续坚持。”那时的平珍对母亲多有不解。

  “人生中的一些困境必须要独自经历、承担,一旦跨过去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这是那会儿,平珍和母亲在每日早晚的一通电话里,母亲常对她说的一句话。

  “可怜天下父母心!”长大后的平珍才慢慢理解母亲,因为母亲跟她说,假如当时真的接她回家,母亲怕她在未来的人生中成为一个习惯退缩的人。“如今,我非常感恩母亲,因为她,才有仍在坚持的我。”平珍说。

  在之后漫长的学生时代,平珍渐渐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调整心态与身体,渐渐提升自己的各科成绩。直至毕业分配到藏剧团工作,平珍面临的又是全新的挑战。“我在初心信念的驱动下,不断突破挑战,寻找自己的立台之道,内心则暗自种下希望,努力成为像班典旺久和美朵老师那样德艺双馨的藏戏表演艺术家。”她笑着说。

  从艺15年来,平珍的坚持与努力获得成果,她一步步从群演到配角演员,再到主要演员。在继承发扬藏戏艺术的同时,平珍也不忘传播推广西藏文化。这些年她个人和参与剧目获得多项自治区和国家级荣誉,这让她始终铭记自身担负的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要作好表率,当一个自尊自爱、自珍自重,时刻充满正能量的人。”平珍的话语坚定又充满力量。

  “在这样一个信息与网络纷杂的时代,有多少人愿意放下手机,安静地去看一部藏戏呢?”平珍常思考一些文艺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她说,藏戏的发展不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更需要守正创新,找到一个突破口,“而我始终相信,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她说。

  当今的藏戏艺术已然从广场戏走进了剧场、搬上了舞台。这对于藏戏演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1年,改编传统藏戏《文成公主》正式复排,平珍成为饰演文成公主的演员。

  当时的平珍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相较于十几年前的老版本,前辈艺人们的高超演技是她无法超越的,而且这次改编的藏戏《文成公主》中,公主年龄设定为16—18岁。作为年近30岁的演员,如何从体态、动作的演绎,让自己更加接近角色的原型,成了平珍在台下琢磨最多的事情。为了这部剧,她减重12斤。

  这些年,平珍用一种近乎执拗的方式,坚持在留住藏戏艺术“根”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努力塑造符合时代审美的精品力作。她说,过去藏戏唱腔以传统唱腔为主,而现在,为使人物情绪更加饱满,走入剧场的藏戏会借助更多音乐唱腔,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加强乐理知识的学习,还要求演员通过音乐唱腔更好地传递情感、更准确地塑造人物、更全面地推动故事情节,最终更好地服务当下的受众群体。

  平珍说:“藏戏已经融入我的血液,甚至骨髓中。无论台前幕后,执着从艺,方能始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传承并发展藏戏,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图/文 记者 晓勇 见习记者 冯琳琳)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