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07-30 08:4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决定》还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变面貌的滇西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们欢欣鼓舞,决心在未来通过创新发展之路迎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期间走进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该村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多年前,司莫拉佤族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的生活与“幸福”还有一定距离。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司莫拉佤族村现已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为了宣传“司莫拉”佤族文化、打造“司莫拉”旅游品牌,村里在保护好村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于2020年6月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72户家庭成为合作社成员。同时,推动村寨变景区,农副产品加工、民宿、餐饮等特色旅游业态相继涌现。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民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引导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种业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

  村里的茶园以前由农户自采自销,收益有限,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与产量,村民收入也显著增加。除了茶园每年每亩800元租金收入,村民还可享受合作社分红,参与茶叶采摘、加工获取工资。

  “司莫拉”特色美食餐厅、佤族文化信仰中心、佤族民居建筑、云谷农业公园、老寨子“花缘里”玫瑰主题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司莫拉佤族村注重多元化与特色化发展,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佤族风情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通过举办民俗节庆表演、推出篝火晚会等多样活动,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乡村体验。为了提升旅游吸引力,当地政府还联合周边村寨,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在司莫拉佤族村,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受重视。该村严格管理商业活动,致力于将村子打造成游客领略乡村风情、品味乡愁的净土。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随着乡村风貌的提升,更多游客到司莫拉佤族村“打卡”,感受田园生活、体验民俗文化。夏季,每当夜幕降临,游客们喜欢聚集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享受篝火晚会带来的欢乐和温馨。据介绍,自2020年以来,村里共举办172场篝火晚会,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罗爱艳与丈夫将家中的二层小楼改造成民宿,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招徕客人。她家的年收入不断提升,如今达到了十三四万元。罗爱艳并未满足于现状,当听说村里新开的幸福咖啡屋招聘咖啡师时,她尝试学做咖啡、研究咖啡。现在,她已能熟练制作咖啡,对各种咖啡的风味和制作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她的丈夫还开起了旅游摆渡车,女儿则成为导游。

  如今,像罗爱艳这样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吃上了“旅游饭”,每个人也在为乡村旅游发展贡献着力量。这种全民参与、共同发展的模式,让司莫拉佤族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司莫拉佤族村过去70%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乡村旅游兴起后,经营性收入成为新增长点,现已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村民正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村里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至2万余元,每年集体收入也跃升至80余万元,这得益于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赵家清说,发展乡村旅游仍面临如何留住游客、丰富乡村文化体验等挑战。未来,他们将拓展旅游业态,引入更多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发展夜间经济,丰富游客的乡村夜生活体验,同时,挖掘传承乡村文化,让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将司莫拉佤族村建设成为既宜居又宜游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抵达巴黎

  •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2024-08-22 10:25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2024-08-22 10:23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2024-08-22 10:21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2024-08-22 10:16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2024-08-22 10:15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2024-08-22 10:11
十年树木,聚木成林。那么,什么样的树林才能被称为“森林”?
2024-08-21 10:13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2024-08-21 10:09
近日,青海格尔木60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2024-08-21 03:10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4-08-21 03:10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2024-08-21 03:10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2024-08-20 10:19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2024-08-20 10:10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2024-08-20 10:08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2024-08-20 09:55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4-08-20 09:54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2024-08-20 09:53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2024-08-19 10:15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4-08-19 10:14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2024-08-19 10: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