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中轴线” 你不知道的还有这些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北京中轴线” 你不知道的还有这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7-27 20:14

  今天(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01

  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凸显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哲学思想,对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的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我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革,是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的有力物质见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经历了700年的时间持续发展,决定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形态。涉及我们对于国土的理解,对于国家秩序的构建,对于人的生活的秩序的构建。所以我们在讲到北京中轴线的时候,我们认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一个理想都城秩序的结晶,一个范例,在中国的传统思想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叫做“象天法地”,就是把天的这种秩序要复制到地面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朴素的自然观。这恰恰是北京城或者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它所要表达的内容。

  02

  北京中轴线祭祀建筑展现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在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中,古代皇家祭祀建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祭祀系统的有形载体。北京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有四处坛庙,分别是太庙、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这些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装饰艺术和建造技艺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古代皇家祭祀礼仪的有力见证。

  “左祖右社”,出自《周礼·考工记》,是中国重要的礼制思想。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立“祖庙”,用于祭拜祖先,而“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立“社稷坛”,祈求国泰民安。其中,“社”为土地,“稷”为粮食,共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土地的认识和崇拜。

  中山公园研究室主任盖建中:社稷坛与它正对的太庙,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想范式。

  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南,经过正阳门,天坛与先农坛呈东西对称分布。天坛呈现出北圆南方的特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天的礼仪空间,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凸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强调与尊重。

  天坛公园副园长刘勇:北京天坛始建于1420年,它见证的是中国古代祭祀的礼仪文化。在几个世纪里边,它的建筑和它的景观的设计是对整个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先农坛的选址沿袭了南郊亲耕的传统,《礼记·祭统》记载:“天子亲耕与南郊,以共齐盛。”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比如说我们旁边的“一亩三分地”,它实际上是明清时期皇家皇帝要亲耕的“耤田”,恢复这个“耤田”其实就是再现了明清时期皇帝或者天子到先农坛亲祭亲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

  03

  居中道路遗存展现北京中轴线重要城市功能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包含了元明清以及近现代750年城市演变历史的积淀。遗产要素里当然也少不了桥和路,也就是居中道路遗存,它们也是跟普通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遗产点。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由桥体、燕翅、镇水兽、澄清上闸构成。桥面两侧各设16根望柱,高1.6米。河岸为石砌驳岸,驳岸上设镇水兽,为龙之九子趴蝮。

  总台央视记者田云华:自元代起,万宁桥一直承担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汇点。到了现代,万宁桥也仍然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南北向交通要道。万宁桥的位置与功能历经七个世纪后,始终未变。

  北京中轴线上的道路遗存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的位置,是古代皇帝从宫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考古发现,南段居中道路自明嘉靖时期以来一直沿用,是明清祭祀路线与礼仪活动的有形载体。现存的一处“御道”就位于永定门以北约100米处,西侧路面长约141.5米,东侧路面长约108米。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下方为三合土夯筑,展现出清代御道的铺设方法与形制。

  04

  腾退非文物建筑 太庙逐步恢复历史风貌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太庙,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皇家的祭祀场所。1950年5月1日,这里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进,太庙也陆续腾退了非文物建筑,逐渐恢复其历史风貌。

  太庙始建于1420年,位于故宫东南侧,与社稷坛南北对称分布在北京中轴两侧。这里,700多棵明代古柏与恢弘的享殿交相辉映,经修复保护的屋檐盖瓦、大殿内浑金彩画的天花板,以及68根金丝楠木主体梁柱,都流露着历史的厚重感。从去年开始,太庙启动了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的文物修缮工作。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副主任简耀先:在修复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不修的地方就不修,能够保持原貌的地方就保持原貌。

  20世纪50年代,太庙周围建起了电影院、劳动剧场、居民楼等不少非文物性建筑。为了还原太庙的历史风貌,这些非文物性建筑的拆除工作,如“蚂蚁搬家”般艰难进行。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副主任简耀先:从2018年开始,文化宫就开始启动了非文物建筑的腾退还有拆除工作,拆除腾退了居住在太庙院区的居民的住房,到了2020年,又对当时的一些体育馆、劳动剧场等相应的非文物设施,启动了腾退和拆除工作。

  6年多来,太庙附近3500多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完成腾退工作;拆除非文物建筑约18000平方米,再加上15000多平方米草坪的铺设,以及步行栈道的修建,600多年历史的太庙,正逐渐恢复其原有历史风貌。

  05

  巧妙融合 完善北京中轴线景观视廊

  景观视廊是指以城市中某一特定地点作为视野起点,望向某一方向的城市景象时所形成的视线廊道。沿着7.8公里的中轴线,北京根据各区实际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多措并举进行改善,在北京中轴线景观视廊,构建起现代都市与历史空间的巧妙融合。

  景观视廊打造,老旧建筑翻新必不可少。前门五牌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牌楼油饰层开裂、失去华彩。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前门五牌楼油饰彩绘翻新,坚持古法彩绘,由古建油饰彩画专家为牌楼进行油饰彩绘,通过用于明清时期宫殿庙宇等建筑彩画的高规格工艺,令五牌楼呈现出辉煌大气的视觉效果。登上正阳门箭楼向南眺望,一条通透的景观视廊跃入眼帘,焕然一新的五牌楼身后,笔直的前门大街向南延伸,步行街上广告牌匾也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凸显京韵文化。

  建筑设计师崔岩:景观视廊打造,实际上更多是要把整个中轴线让它更加通透,恢复北京原来这种传统的建筑制式,然后让我们的文化能够更加久远地流传下去。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中轴线申遗要求,除了要对古建进行更新修复,一些新建筑也参考历史街区传统院落布局及建筑尺度进行改建。

  地安门外大街的一些现代式建筑,由于高度影响了地安门外大街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对中轴线鼓楼与景山万春亭景观视廊有影响。为此,对其进行降层改造及风貌修复,使周边景观更加协调。

  不仅如此,中轴线景观视廊也注重绿色空间景观的打造,提高中轴路林荫覆盖率、用公园绿地串联起场地空间,既衬托中轴线的秩序美,也为首都的生态添砖加瓦。

  06

  整治“第五立面” 让屋顶更整洁美观

  在北京中轴线上,建筑高低不一,从高处俯瞰时,建筑物屋顶也就是建筑的“第五立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如何让屋顶更加整洁美观,我们来看前门“第五立面”整治项目设计师的介绍。

  建筑设计师崔岩:“第五立面”就是指房屋的屋顶,从鸟瞰的角度能看到建筑是有五个面,然后四个面是咱们站在地上能看到的,第五个面实际上就是指屋顶了。

  记者: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里边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巧思?

  建筑设计师崔岩:比如说咱们右手边这个楼,我们去商铺楼顶进行调查的时候,它顶上这些机器拆不了,把整个楼美感就破坏了,所以我们就采用了一个格栅遮挡。首先从颜色上、形式上、纹理上它要贴合现在建筑原本的风格,让它不能显得突兀;在材质上,它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量。

  记者:其实我们的设计理念上可能并不是考虑了一个地面,而是一个整体立体的观感的考虑。

  建筑设计师崔岩:肯定的。现在的观景的平台,包括我们的试点,都随着咱们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原来咱们只是站在地上看,像现在我们的视角高了之后,他所看到的不光光是建筑的四个外立面,也就是我们“第五立面”也在咱们的视野区域之内,它也是我们景观视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龙山:强降雨后恢复生产生活

  • 走进南博会旅居云南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