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的家园】创意传承堆绣唐卡 父女接力铺就“锦绣路”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我们的家园】创意传承堆绣唐卡 父女接力铺就“锦绣路”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4-07-25 16:48

  提起唐卡,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首先可能是绘画唐卡,亦或是刺绣唐卡。事实上,唐卡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还有缂丝唐卡、织锦唐卡、珍珠唐卡、堆绣唐卡等。

【我们的家园】创意传承堆绣唐卡 父女接力铺就“锦绣路”  

图为罗布堆绣唐卡作品《格萨尔王》局部。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传承中心,记者看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拉萨堆绣唐卡)传承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西藏一级堆绣唐卡技师罗布的多幅堆绣唐卡作品。在灯光的照耀下,一幅幅人物和花卉鸟兽主题的唐卡生动呈现眼前。这其中,既有传统题材内容,也有身穿西藏七市地的特色民族服装、手持吉祥八宝的米老鼠创意卡通堆绣唐卡,还有妈祖画像等平时不太常见的堆绣唐卡。

  据悉,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堆绣唐卡融合了刺绣、马尾绣、堆贴、镶嵌等技艺。材料以绸缎、珠宝、金银线等为主,精选各色图纹锦缎组合构成,颇具立体感。一幅较大的堆绣唐卡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每年哲蚌寺、色拉寺展佛期间展出的巨幅唐卡,都是精美绝伦的堆绣唐卡。2021年,拉萨堆绣唐卡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眼下,罗布正在和徒弟们一起赶制一幅480平方米左右的巨型唐卡作品,2间屋子里铺满了唐卡所需的各色上等丝绸锦缎和做好的半成品。罗布的女儿巴桑德吉告诉记者,制作这样大的唐卡,通常需要提前2年制作,且对于制作者的手艺水平要求非常高。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今年53岁的罗布,从事堆绣唐卡制作已有40年之久。13岁那年,罗布拜色拉寺堆绣唐卡艺僧洛桑列珠(已故)为师,学习传统的拉萨堆绣唐卡技艺。随着手艺的不断提升,他的作品《吉祥天母》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就斩获了金奖。

【我们的家园】创意传承堆绣唐卡 父女接力铺就“锦绣路”

图为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传承中心的学徒工作照。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2006年,罗布成立了拉萨策门林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免费招收学徒,包吃包住,传道授业。如今,罗布已有40多个徒弟,这其中多数是孤儿或残障人士。罗布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只要他们感兴趣,都可以过来学习。罗布略感欣慰地告诉记者,目前徒弟当中,做得比较好、能独立接活的有十多个,这也正是他的初衷,那就是尽己所能把堆绣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它更好发扬光大。

  2022年,22岁的巴桑德吉大学毕业。受父亲影响,加之个人喜爱,毕业之后,她也开始从事堆绣唐卡工作。因从小耳濡目染,相对常人而言,巴桑德吉对堆绣唐卡的制作技艺和创作创新有着更多的独特优势。有别于父亲的创作主题,巴桑德吉的题材更多聚焦生活化、创意化的内容。毕业那年,她就尝试制作了一幅名为《羌塘牧区图》的堆绣装饰画,作品生动展现了藏北牧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它糅合了传统的堆绣唐卡技艺与苏绣元素,作品不仅反映了藏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也侧面展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主题。”巴桑德吉介绍道。

【我们的家园】创意传承堆绣唐卡 父女接力铺就“锦绣路”  

图为巴桑德吉和她的《羌塘牧区图》堆绣装饰画。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原来,巴桑德吉在上大学时期就受到过苏绣大师姚卫娟的指点,随后便爱上苏绣这一技艺。如今,每年巴桑德吉都要专门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到内地学习苏绣技艺,平时在拉萨则更多是观看视频学习。这同样与罗布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罗布看来,这既是传统技艺的交流互鉴,也是民族团结的共嵌共融,希望通过借鉴学习,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好经验、好作品展现给大家。

  巴桑德吉告诉记者,自己以后除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唐卡上,还会融合苏绣等刺绣技艺,尝试开发一些堆绣文创作品,包括胸针、腰带、饰品、挂件等。正如罗布制作的妈祖唐卡和米老鼠创意卡通唐卡一样,罗布和女儿都在非遗传承发展的路上不断向外探索,求新求变,让堆绣唐卡在当下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举办春季招聘会

  • 浙江宁波志愿服务进乡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有鉴于此,2025开年以来,各家安全公司严阵以待,纷纷探索新路径、新范式,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为国产大模型保驾护航。
2025-03-03 09:02
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
2025-03-03 08:59
想要真正让AI给网络内容生态带来积极影响,互联网平台、政府机构、媒体、公众必须加强协同,构建“法律—技术—伦理—行业”的四维治理框架。
2025-03-03 08:58
专家表示,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
2025-03-03 08:57
雷圣宾介绍,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在自旋电子器件、量子计算、光学器件、材料科学等领域实现超越传统碳材料的独特功能。
2025-03-03 08:52
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上,需要汇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加丰沛的“源头活水”。
2025-03-03 08:51
27日,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高校科学家合作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号”着陆区,其地下10—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
2025-02-28 09:51
2月27日15时08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025-02-28 09:50
北京大学常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出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可将芯片上的时间调控速度提升100倍。
2025-02-28 09:47
在宇宙中,有一类神秘天体——流浪行星
2025-02-28 09:46
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国际电工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2025-02-28 09:44
国际数据库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近日宣布,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以远超原纪录的性能,登顶TPC—C基准测试排行榜,以每分钟20.55亿笔交易和单位成本0.8元人民币的成绩,刷新该榜单性能和性价比两项世界纪录。
2025-02-27 09:15
当物质处于地球上最低温度、最高压力等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怎样的“超能力”?物态调控是物理学研究造福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对于物理世界极限的探寻从未停止。
2025-02-27 09:37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5-02-27 09:22
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24小时解答疑难问题,为研究人员查找资料……“DeepSeek+高校”的智慧教学研究场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实现。AI浪潮已至,智慧校园是大势所趋,但AI与教育的融合仍有赖于师生素养提升、技术适应性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完善。
2025-02-27 09:18
根据美国航天局最新测算结果,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撞击概率已降至0.004%。美航天局表示,小行星“2024 YR4”不再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它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测试行星防御科研和预警流程。
2025-02-27 09:16
26日,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青海省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开工。
2025-02-27 09:24
为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财政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年计划支持75个试点县改善充电基础设施。
2025-02-26 09:52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设备,成功钻穿545米厚的冰层及冰岩夹层,获取了连续冰芯样品和基岩样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冰盖末端,是东南极冰盖的溢流区之一。
2025-02-26 09:51
青藏高原高山特有物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汪涛研究员联合瑞士巴塞尔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
2025-02-26 04: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