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根毛竹撑起“中国功夫” 浙江武艺人续写非遗新篇章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一根毛竹撑起“中国功夫” 浙江武艺人续写非遗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4-26 16:03

  中新网湖州4月26日电(胡丰盛黄彦君)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十字港码头,“铛铛铛”锣鼓声响起,一位精干的武艺人穿一袭白衣亮相。只见他双手紧握、腿脚发力,徒手攀爬十余米高的毛竹,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的惊险场面,使两岸游客发出惊叹。

  这是国家级非遗高杆船技演出,表演者名叫陶国平。一艘船停在岸边,船上以石臼为基底、碗口粗的竹竿支撑四角,中间一根带梢毛竹“直通云霄”,这便是高杆船技的“舞台”。

  高杆船技招式之一“猴子捞月”。受访者供图

  在流水、木船、毛竹与天空之间,亦是陶国平的“天地”。

  陶国平今年44岁,是土生土长的南浔人。在他看来,高杆船技中浓缩着浙北水乡的历史记忆。“这是我们浙北的民俗特色。古代的时候,这一技艺用来瞭望敌情,相当于望远镜,后来逐渐发展成庆祝养蚕丰收的一种祭祀活动。”谈起其历史,陶国平如数家珍。

  自古以来,杭嘉湖地区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传统,孕育出独特的桑蚕文化,高杆船技便在水乡滋润中诞生。表演时,表演者在毛竹顶部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形态,寄托人们对蚕茧丰收的美好祈愿。

  2011年,高杆船技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这项“绝技”的传承与发扬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水乡码头之间,高杆船技是当地一年一度“蚕花会”的压轴节目,给陶国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流逝,陶国平意识到,掌握高杆船技表演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表演要在十几米的高空完成,难度非常高。前些年,老一辈会高杆船技的人已经很少,年轻人大多也不愿意学,几乎断代了,我觉得非常可惜。”因此,陶国平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练习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如何才能再现这一非遗“真功夫”?

  来自“武术世家”,自小习武的陶国平有深厚的功底。

  在南浔区练市镇,盛行一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地方传统武术“练市船拳”。作为一种在船上打的拳术,船拳承载着古代吴越地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地方特色,陶国平的父亲陶新卫,正是这一技艺的传承人。

  “我的爷爷、父亲都是练武术的,从小耳濡目染,我也走上了习武之路,所以在体能、技艺方面有基础,更容易练好高杆船技。”陶国平回忆道,从在单杠上练习到真正攀上毛竹,他努力了两年。

  高杆船技招式之一“二郎跷腿”。受访者供图

  表演者将全部力量集中于一根竹竿、利用巧劲顺势翻转,高杆船技颇具人杆合一、刚柔并济的智慧。陶国平介绍道,表演高杆船技时要凭借自身重量使竹竿弯曲,然后做出各种动作,对表演者的体重、臂力和胆量都是考验。

  在家苦练两年后,陶国平在临近的桐乡市找到一位精通高杆船技的师傅,开始实景操练。第一次攀上十几米的毛竹时,他也有点恐高,但心中的兴奋很快克服恐惧,出色的表现也让老师傅十分满意。

  如今,陶国平已成为桐乡乌镇东栅景区的“常驻嘉宾”。每天上午10:30、下午2:30,他会准时登场,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奉上一场视觉盛宴。在台下观众的欢呼与掌声中,他越攀越稳。

  “游客的掌声是对我的认可,我感到很骄傲,觉得努力是值得的。”陶国平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了解、学习高杆船技,让这一非遗“绝技”传承下去,这是一个武艺人最欣慰的事情。(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