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来源:新华社2024-02-27 14:39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2024年2月26日,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对公众开放。

  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记载,这九字箴言是商王朝建立者汤的盘铭,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革新姿态、进取精神,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历史中演化创造、于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创新之道。

  

   03:41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百年追寻 揭开文明起源面纱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殷墟遗址所在地。从山中流出的洹水,穿殷墟而过,蜿蜒远去。

  洹河南岸,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无存,但50余座形制阔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足以令人神驰想象三千多年前的王朝气象。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这是隔河相望的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右)与殷墟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在这里,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举世瞩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等,共同构筑了早期中国的华彩篇章。

  洹河北岸,殷墟王陵遗址。作为中国墓葬王陵制度的源头,一个个考古探方之下尽显繁华遗迹,中国古代青铜器之最——后母戊鼎便发现于此。绚烂的青铜器皿、精致的玉石雕刻、精美的马车遗迹,是对商文明的生动诠释。

  往东,洹北商城遗址,考古人员正为新近发现的商代晚期大型祭祀遗存兴奋不已。作为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遗址,它与殷墟王陵遗址以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共同构建起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殷墟遗址保护区。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对殷墟洹北商城出土的陶片进行整理修复(2024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向西,以“鼎”为设计意象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拔地而起,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新馆集中呈现了持续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成果。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安阳市,考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殷墟,总书记嘱托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殷墟遗址的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上承1000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趋势,下启3000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

  历经百年筚路蓝缕,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把商代晚期的兴衰荣枯,从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镌刻于大地之上的实证,在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古车马等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展厅内修复车马遗迹(2024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近年来,殷墟王陵区、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等不断有新发现,“大邑商”面貌得以更加细致入微地“还原”。

  “新一代考古人更要肩负起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的文化使命,扎根田野,孜孜以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甲骨传承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甲骨文专题展厅,刻于龟壳、兽骨的文字,在光影映衬下显得愈加神秘。三五游客围簇在展柜旁猜测着一笔一划的意义,不时传来惊叹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甲骨文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类。“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却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24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提到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李立新认为,殷商文化和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是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借鉴。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王陵遗址进行发掘作业(2024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0年底,安阳积极推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

  2022年,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建成、全馆开放,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构建起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系统。

  依托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越来越多甲骨碎片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进行自动缀合;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收集了世界各地的甲骨文著录、文献,建立甲骨文字形库,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甲骨文动画还原3000年前的战场”等系列创意视频成为网络“爆款”,镌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动”起来、“活”起来。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这是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辞卜甲(2024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甲骨文肩负的是三千年文化传承的使命,记录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对其研究传承、活化利用,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目前殷墟已出土16万余片甲骨文,发现单字约4500字,已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为发挥甲骨文研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出破译一字奖励10万元的“悬赏令”。不久前刚公布了第二批获奖名单,两个未经释读的甲骨文单字被破译,鲜活的商王朝“拼图”,又被补上了一角。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与古为新 延续文明传承之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中,用热情洋溢的笔调赞美了商朝的诞生和繁荣。

  殷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成为管窥3000多年前商代文明的重要缩影。

  “与建于2005年的原殷墟博物馆相比,新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展陈内容、设计理念、展陈形式都有重要创新。”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文物数量多、类型全,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属于首次展示。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这是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殷墟博物馆新馆通过近4000件出土文物和数字技术,全景式展示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为增加观众参与感,车马遗迹展厅采取边修复、边展示的展陈方式,甲骨文展厅里设置了数字海报和数字互动环节。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这是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龙形玉玦(拼版照片,2024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殷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辉煌阶段,城市、冶金术以及文字,文明三要素在这里完全齐备,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和载体让国人了解认识并认同我们辉煌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文博人的文化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

  “殷墟灿若星辰的珍贵文物、甲骨文献和考古成果,有助于深度阐释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说,新馆的投用,让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为宣传阐释中华文明密码、延续中华文化根脉提供了新的支撑。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2024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展。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全息投影、虚拟数字人、多媒体交互……殷墟博物馆新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调动游客多维感官沉浸式体验。3000多年前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殷墟的价值及其背后的文化影响已深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之源、文化自信之根,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王巍说。

  雪后初霁,65岁的何永献一大早就出了门。他是殷墟所在的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文保专职干部。对殷墟遗址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几乎是他每天必做的事。

  “小屯是殷墟核心区所在地,每一位居民都签了保护责任书。”何永献说,守护殷墟是小屯人的使命。

  “安阳既有殷墟甲骨文文化地标,又孕育了红旗渠精神,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在新时代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基础所在、底气所在,对其传承发展也是我们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的努力方向所在。”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说。

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文字记者:李俊、双瑞、史林静

  视频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杨静

  海报设计:张铎

  编辑:白纯、王薇、贾真、林革、逯阳、徐亮、李琰、王海燕、程昊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