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正在内蒙古举办的十四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成功实践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正在内蒙古举办的十四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成功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02-20 08:17

  2月17日,甲辰龙年正月初八。在举国欢庆新春的美好时刻,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共同迎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

  内蒙古始终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举全区之力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倾心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届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

  借力“十四冬”,内蒙古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冰雪产业释放活力,24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2月17日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速滑馆举行。图片来源:草原全媒

  传承创新,展现大美中国画卷

  激情在北疆绽放,梦想在冬运飞扬。17日晚20时,“十四冬”开幕式在呼伦贝尔市的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举行。

  ▲内蒙古代表团入场。图片来源:草原全媒

  从万里长城到港珠澳大桥,从长白山巅到椰林海岛,从海上玉兰到雪域牦牛……裁判员代表方队和35支代表团入场时,屏幕上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展现各代表团的特色元素,展现大美中国之风情。

  文体展演的主题为“燃情冰雪筑梦北疆”,包括序篇《共同的家园》,主篇章《山河共锦绣》《冰雪共相约》《携手共奋进》,尾声《共同的未来》。展演将中国风范、民族特色、北疆韵味、运动活力通过科技手段创意呈现,展现了草原文化、冰雪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彩魅力。

  开幕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合“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凸显出不同的特色亮点。

  整场参演的演员仅有800余人,通过数字技术并结合利用AR虚拟视效,为整台文体展演营造了更广阔、更多变、更惊艳的呈现空间。演员主要来自内蒙古艺术剧院、各地乌兰牧骑,他们将内蒙古大地的豪情、豪迈、豪放呈现给全国人民。

  开幕式的舞美,采用天地同圆的设计,将速滑馆的冰上赛道,通过地屏、立屏、顶部环形投影等多种舞台影像载体,创意性地与科技舞台融合一体,凸显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配合草原绿、冰雪白、科技蓝、中国红的视觉基调,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全景化、沉浸式舞台空间。

  ▲器乐舞蹈《一往无前》。图片来源:草原全媒

  这是一场传承创新的演绎。开幕式深入挖掘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选用了多首耳熟能详的内蒙古优秀歌曲,以及那达慕、安代舞、马头琴等民俗、歌舞、器乐等元素,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力。

  这是一幅大美中国的画卷。代表团首次以省(区、市)为单位参赛,并全部参赛。各代表团入场背景画面设计,将各省份的人文风情、地标建筑,通过非遗剪纸、国风画卷等方式进行艺术化处理,让观众领略一幅多彩神州、大美中国的时代画卷。

  “内蒙古好听的歌一说一大串,《鸿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好歌太多了。”“十四冬”开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说,主题曲《新的起点》在间奏部分,融入马头琴旋律,歌曲创作风格既追求国际化,又有内蒙古特色,勾勒出一幅宏阔壮美的草原风光画卷,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北疆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2月17日,“十四冬”组委会全体会议暨代表团团长会议在呼伦贝尔举行。组委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高志丹指出,要把办好“十四冬”作为展示全国冰雪运动发展新成就的重要平台,作为展现内蒙古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不辜负总书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2月17日,演员在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月17日至27日,“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共设8个大项180个小项。其中,竞体比赛设8个大项176个小项,群众赛事活动设4个小项。整个赛事共吸引来自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港澳地区的35支代表团3000余名运动员参赛,规模创历届之最。

  “十四冬”前后,内蒙古大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当大街小巷的“中国红”与“十四冬”的“冰雪白”撞个满怀,丰富多彩的冰雪季活动在各地竞相展开,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逐渐升温,走向“沸点”。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赛事成为城市的“秀场”。“十四冬”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既像被捧在手心的哈达,又如飘在空中的祥云,矗立于广袤雪地上,成为呼伦贝尔这座边疆城市引以为傲的新地标。

  在赛事筹备过程中,内蒙古各地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冰雪产业红利不断惠及百姓。在“十四冬”开幕前,主赛场和各分赛场的“比赛同款”场馆和赛道便向公众持续开放。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冰雪运动场地122个,场地面积390.06万平方米,其中滑冰场79个、滑雪场43个,年接待群众近400万人次。

  “我从小就喜欢冰雪运动,尤其酷爱滑雪。每当踏上滑雪板,飞驰在银装素裹的山脉之间,我享受着寒冷与热血的融合,更加能体会到冰雪运动的激情。”冰雪爱好者邢熠说,“十四冬”在家乡举办,这是所有呼伦贝尔人的骄傲。

  ▲2月17日,演员在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以一流的竞赛组织、一流的服务保障、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精神状态当好东道主,把“十四冬”办成一场特色鲜明、精彩难忘、惠及百姓、展现风采的冬运盛会,是呼伦贝尔人的庄严承诺。

  为此,呼伦贝尔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推深做实产业发展“五大行动计划”,将“办赛”与“兴城”有机结合,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优化营商环境、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冬运之城”有里有面,内外兼修。

  相约呼伦贝尔,共享精彩冬运。在这个寒冬的季节,全国各地游客、各族运动员共同见证冰雪运动的激情与活力,共同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冬运惠民,全力激活冰雪经济新动能

  内蒙古冰雪资源十分丰富,得益于“十四冬”的举办,许多百姓过上了“靠雪吃雪”的日子。

  在兴安盟红心村,这个只有800多人口的小山村,紧紧抓住“黄金冰雪期”,在村口建起雪村滑雪场,并适时推出冬季研学活动,累计吸引全国各地10万余名“冰雪客”。

  “滑雪场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3万元分红收入,还能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村里的农副产品也找到了销路。”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说。

  为迎接“十四冬”,呼伦贝尔市牧民巴图苏和与合伙人在莫尔格勒河景区开发推出“天天冰雪那达慕”活动,设雪地搏克、骑马射箭、“冰地嘎拉哈”、骆驼爬犁等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蒙古族文化与传统运动。

  “我们从事文化旅游业12年了,今年冬季最忙碌。‘十四冬’的带动效应很明显,游客明显多起来了,2个多月的收入就达30多万元,是往年的两倍多。”巴图苏和说,“我的孩子参与了‘十四冬’开幕式上的合唱表演,我也通过组织冰雪那达慕迎接远方的客人。”

  借助“十四冬”的举办,内蒙古还推出冰雪那达慕、冬季英雄会、冷极马拉松、“马超”联赛等活动,特色冰雪运动、冰雪旅游项目激发了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

  “借力‘十四冬’,内蒙古各地正用冰雪运动的激情唤醒冬日活力,全力激活冰雪经济新动能,做到冬运惠民。”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张志说。

  ▲2月17日,演员在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十四冬”是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的全国综合性冰雪赛事。过去,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受气候、地理影响,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的队伍多以地市为单位参赛,“十四冬”第一次实现了以省(区、市)为单位组团参赛,各族运动员将以拼搏的汗水谱写冬运新篇章,必将充分巩固和拓展“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及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发展成果。

  “新的起点,新的挑战,精彩每一天;新的起点,新的明天,未来在眼前……”精彩的时刻已经到来,梦想和希望一起绽放。内蒙古各族人民手牵手、肩并肩,驰骋冰雪、筑梦北疆,共同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石建杭

  本报记者 | 孙文振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