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6日清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来自全国192个城市的3000名跑者整齐列队。随着发令枪响,承业建设·2025平湖金山半程马拉松暨浙沪乡村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经过激烈角逐,张启铖以1小时10分35秒的成绩斩获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鲁可心以1小时22分42秒的成绩夺得半程马拉松女子组冠军。

本届赛事是平湖广陈与上海金山廊下第五次携手,也是这条跨省赛道诞生的第八年。这场浙沪乡村半程马拉松,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长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动态观察窗”。从毗邻党建打破行政壁垒,到赛事迭代升级为“融合载体”,再到赛道沿线新项目串联起共富链条,每一步奔跑都在书写“无界协同”的生动注脚。
从一桥相隔到赛事连心
8点30分,发令汽笛响彻云霄,跑者们如潮水般涌过起点线。当奔跑的队伍穿过朱平公路,脚下的赛道曾是省际协同破冰的见证。
2017年以前,虽仅一河之隔,平湖广陈镇山塘村与上海金山廊下镇山塘村却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道行政边界制约着要素流动。想要求发展,就要跑出一条从‘地缘近’到‘发展亲’的新路。”广陈镇山塘村党委书记金建东的话,道出了当时两村的迫切需求。

转机出现在2017年10月,全国首个浙沪联合党支部——山塘联合党支部正式成立,通过每月“老街上的党课”“板凳夜话”等形式,将政策解读、需求征集、志愿服务带到村民家门口。两镇更以“毗邻党建”为纽带,创新提出“共办一场马拉松”的构想。2018年,首届赛事成功鸣枪,虽然当时参赛规模不大,但其象征意义深远——这是全国首条跨越两个省级行政区的乡村马拉松赛道。七年来,这项赛事从轮值主办的地方活动,一路升级为中国田协认证的A1类赛事,报名人数逐年上升。
“这场马拉松也是‘毗邻党建’成果的展示。”金建东表示,浙沪两地建立起的互信机制、工作流程,已经延伸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2019年,上海金山廊下、吕巷、张堰与平湖广陈、新仓签署《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五镇联盟共建协议》,组建“田园五镇”发展联盟。六年来,累计落地协同项目518个,总投资超288亿元,形成了规划协同、项目共建、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本届赛事中,这种深度协同得到了极致体现。两地政府联合成立赛事组委会,实现医疗救援跨省联动、交通管制统一调度、志愿服务无缝对接。赛事期间,平湖的13个医疗点与上海金山的7个医疗点共同构建起跨省医疗保障网,40台AED设备、89名医护人员、39名急救跑者为选手保驾护航。328名来自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的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后为选手提供全流程服务。
从体育赛事到科技“窗口”
今年的赛道,跑者穿行其间,映入眼帘的不只是田园诗意,更是自动化设施、数字系统与AI模型交织而成的“未来农场”实景。
对于三度参赛的嘉善跑者陶俊杰而言,这条赛道已成为一扇独特的“观察窗口”。“一年一个样!”他感慨道,“除了扑面而来的热烈氛围,赛道旁风景的升级与科技农业企业的聚集同样令人激动。”

赛道南段,嘉兴佳莓农业科技公司连体大棚内,“草莓天瀑”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层层叠叠的草莓苗从栽培架上垂直倾泻,得益于悬挂式无土栽培技术,这里的种植密度达到了传统模式的两倍。“我们从试管苗开始培育,经过三年半的‘三级脱毒’过程,成品苗的成活率超过95%,产量也能提升30%。”公司董事长尹淑萍博士介绍。这座投资2亿元建成的研发中心,如今已成为长三角草莓产业的“心脏”——年产优质种苗400万株,其科技种苗的足迹已遍布全国14个省市。
继续前行,浙江后稷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的“植物工厂”展现了数字农业的魅力。这里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AI种植模型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控制,节水90%、节肥77%、节药100%,产量比传统陆地栽培提高5至7倍。据悉,他们的AIpass系统已在全国40多个农业工厂应用,积累了200多亿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优化种植模型,为农户提供更加精准的种植经验范本。

赛道沿线附近的平湖星科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则展示了农业机械化的最新成果。这座投资1亿元的中心配备110台农机设备,从智能催芽到粮食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可为种粮大户提供全链条服务,让村集体每亩土地流转收入年增200元,种粮大户每亩年增收250元。
赛事保障也充满科技元素。组委会不仅配置了10辆救护车、40台AED设备,还采用可视化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赛事情况。补给站的设计也别具匠心,除了常规补给品外,还提供了柿子、精酿啤酒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以及云享共富、咖啡等优惠券。
从单一奔跑到共富引擎
这场马拉松的意义,早已超越21.0975公里的赛程,成为带动区域共富的新引擎。
“顺畅的赛道和地道的美食补给,体验太棒了!”首次来到广陈的江苏昆山跑者荣海华对赛事赞不绝口。她表示,自己和跑友们已经被成功“种草”,赛后准备多逛一逛,带些平湖特产回家。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乡村旅游景区,明月山塘景区在赛事期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景区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不仅集聚了超百家特色业态,涵盖从农家乐、咖啡馆、康养酒店等多种形态,更有岛上心田书店、糟蛋博物馆、现代咖啡工厂等一系列新项目正在建设中。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9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11.6万元。仅2025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40万人次,收入约2000万元,展现出蓬勃的生长潜力。
沿着赛道继续探索,寂静山塘共富工坊展现了“文旅+助农”的深度融合。这个2025年“五一”开业的工坊,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整合村民闲置资源,开发非遗文创、手工烘焙等特色业态。“我们工坊的手工艺品都是村民亲手制作的,包括本次马拉松选手服装上的绒绣标志。”工坊运营负责人吴莉莉介绍,“产品利润的20%直接返还村民,年底再按贡献度分红,让村民真正成为共富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文旅融合的共富实践,在“鲜到家族·云享共富集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这个280平方米的空间,巧妙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核心的“毗邻共富商品区”依托“T300农创走廊”,精选“田园五镇”特色物产,并通过创新分成机制反哺产地。游客购买的每一盒上海廊下镇番茄果脯、每一罐平湖“龙牌”糟蛋,都在为区域共富注入新动能。开业一个多月来,这里已创造超36万元的销售业绩,实现了“赛事流量”向“共富增量”的高效转化。
赛事的经济带动效应显著。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明月山塘景区民宿预订量达到100%,农产品销售量大幅攀升,“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办赛效应凸显。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这条跨省赛道将继续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脉”,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奋力奔涌。
(见习记者 孔玉叶 通讯员 陆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