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古树是看得见的乡愁。年轮里镌刻的不仅是自然的密码,更是文化的基因,而守护这些‘活着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脉与未来。”实践归来,浙江农林大学学生通讯社“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林嘉怡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古树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据2022年普查,全国的古树名木为508.19万棵,其中浙江就有27.5万棵。今年3月15日,我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提供了新指导。
今年暑假期间,浙农林大组织了由500多人组成的2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古树名木,开展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当地古树名木、走访居民、参观纪念馆等形式,感受古树名木背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录古树相关的民俗传说,探寻古树名木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密码,挖掘古树名木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林嘉怡所在的团队前往寻访的古树,位于金华市傅村镇畈田蒋村的艾青故居内。这是两棵千年古樟树,其中母樟胸径达4.5米,与略小的公樟并肩而立,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父母樟”。通过走访72岁的讲解员了解到,著名诗人艾青以前常在树下写生,更在诗作中赋予其“土地深情”的象征意义。如今,两棵古树已经成为当地“古树+诗歌+红色”特色旅游线路的核心景观,为乡村文化振兴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林学232班的周婕和团队成员寻访的古樟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源东乡东上叶村。上叶村有两大“宝贝”,一个是施复亮、施光南故居,那是村里的文化地标;另一个就是村头217年树龄的古樟树,那是胸围达3.2米的“镇村之宝”。为了保护这棵古树,村民们在修路时不惜耗费巨资,通过堆土筑台、钢筋加固等创新方式,既保障了道路畅通,又守护了古树生机。如今这棵古樟被纳入旅游规划,成为村里的“网红树”,为当地的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开展古树寻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师生还在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和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宣讲《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各地的古树名木保护出谋划策。在开化县金星村,一棵千年古银杏出现了空腹率高、内部碳化、根系受损等问题。师生们提出了多项技术措施,包括仿生支撑加固、根系优化、树洞处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同时还建议通过文化挖掘和特色利用,将古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
“作为农林高校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和广大学生,大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为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平台。” 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负责人胡祖吉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