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绽放的新闻人生Ⅱ:浙江飘萍奖获奖者访谈录》(下文简称“《绽放Ⅱ》”)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增四力·向未来”浙江新闻人大型访谈活动的最新成果,该书以“飘萍奖”十位获奖者为主角,集中展现浙江新闻标杆人物的专业历程与实践智慧。
不同于前作聚焦“新闻人生”的历史回望,《绽放Ⅱ》更聚焦“做新闻”的现实路径——十组“00后”学生团队走进一线媒体,以沉浸式采访还原新闻作品背后的思维逻辑与职业信仰,在探寻中提问、在对话中成长。
“我们在访谈实践中聆听前辈的璀璨传奇,而属于我们的新闻故事也在缓缓绽放。”刚刚毕业的项目成员朱心怡这样写下自己的感悟。从2021年底启动至今,“增四力·向未来”项目已完成对二十多位浙江新闻界领军人物的访谈,出版两部访谈实录,推出“新闻派”“薪传”等融媒体账号,发布作品近七十件。这一项目不仅是对浙江新闻人实践智慧的系统性记录,更成为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之间的一座“活的桥梁”。
《绽放Ⅱ》的最大亮点,是“以奖识人、以作切入”。十位“飘萍奖”得主——王芯克、舒中胜、檀梅、唐慧卿、林煜、杨川源等人,其获奖作品均为近年来浙江新闻界的代表之作。学生团队以此为线索,围绕选题缘起、采访过程、表达策略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度访谈与多轮打磨,既保留受访者的原声表达,也注重采访者视角的呈现,构建出一份兼具专业深度与可读性的口述文献。
“从《绽放》到《绽放Ⅱ》,其实是新闻学院教育逻辑的一次进化。”项目发起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爱国教授指出,前者着重唤醒新闻人的职业记忆,后者则试图提炼出可以传授、可以借鉴的“职业方法论”。他强调,这不仅是新闻专业教育对“能力四力”的内化回应,也是在媒介变革背景下,对新闻职业伦理和专业标准的再确认。
在实地采访中,学生团队曾奔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浙江广电集团等多家媒体单位,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有的坐在剪辑间里聊调度逻辑,有的跟随采访车奔波于城乡之间,还有的反复研读稿件修改痕迹、推敲一句导语的张力……他们以脚步丈量新闻热土,用镜头记录传播技艺,也在一次次跨代“提问”中,完成了从课堂走向现场的成长跃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秦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