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新华社2024-11-27 08:52

  11月25日,嘉宾在“良渚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 题: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社记者朱涵、郑可意、段菁菁

  “底蕴深厚,文物精美。”跨越1.6万公里,从南美洲来到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哥伦比亚作家圣地亚哥·甘博亚啧啧称赞。

  如甘博亚一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中外嘉宾,齐聚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通过对话、交流,一道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考古研究领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古代文明的研究,无论是资料还是理论的提炼归纳都缺少中国叙事。参与本届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补齐缺失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良渚论坛则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度交流的场所。

  这是2024年7月4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透过‘良渚论坛’平台,推动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相互成就,正是中国讲好‘良渚故事’的初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说。

  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领域,探讨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之间的差异、联系与合作,成为嘉宾共同关注的话题。

  “哥伦比亚和中国虽然位于地球的两端,相隔千万里,但都重视文化传承,有着对幸福未来的共同追求。两国应在文物保护和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甘博亚说。

  曾三次到访中国的甘博亚对比1998年与今天的中国,不禁感叹:“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现代和富裕,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

  中国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守护了文化根脉,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础,也为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者打开了一扇互通的大门。

  2023年11月7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莫角山遗址中的小莫角山台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莫言、刘震云、贾平凹……”墨西哥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对中国作家如数家珍,“我读过莫言的《红高粱》,也知道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中国读者群中的影响力,希望在良渚与中国作家们交流、合作,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文学创作。”

  罗赫里奥·格德亚告诉记者,他正在构思一个发生在墨西哥、以中国小男孩为主角的故事,希望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之美。

  “我发现中国与希腊之间并没有太多文化障碍,希腊的元素可以加入中国的戏剧,向中国观众展现。”希腊戏剧演员莉迪娅·科尼奥尔祖说。

  在上海戏剧学院执教期间,她指导学生完成了戏剧《阿尔刻斯提斯》的创作和排演。这是一次“中希合璧”,故事发生时间从原来的古希腊转换到了民国时期,服装也由中国学生自己设计。演出现场,希腊传统曲调配上了中文歌词,这在莉迪娅·科尼奥尔祖看来“十分契合”。

  5000年前,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良渚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与会嘉宾认为,当今社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不是任何一个文明能够独自应对。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关键要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活力,积蓄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并共享成果。

  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以来,中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建设丝绸之路六大联盟,跨越不同文化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文明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框架。

  今年5月,良渚文化主题展览远赴雅典,向希腊民众深度解读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价值;6月,“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国特展在大曼彻斯特地区举办,参观者不仅能观赏良渚文化,还能体验玉器制作;多语种解读良渚文化的短视频《良渚微讲坛》最新海外总覆盖人群已近2亿……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助力地区合作与国际交往的发展,为世界多文明共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中国以良渚文化搭起交流桥梁,举行文艺创作、文物展览、文明对话等活动,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描绘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途径。

  萨尔瓦多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卡斯蒂略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支持萨尔瓦多建成的国家图书馆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启用的第一年,我们就接待了超过230万名访客”。

  “‘良渚论坛’是一座横跨文化之河的桥梁,能帮助更多人探索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与传统,这也将为我们借鉴中国发展之路带来启发。”卡斯蒂略说。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龙山:强降雨后恢复生产生活

  • 走进南博会旅居云南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