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政协常委、外科专家蔡秀军: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为社会、为病人着想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全国政协常委、外科专家蔡秀军: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为社会、为病人着想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09-21 15:22

  蔡秀军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他是从医40载的腹部外科、腔镜外科领域“大拿”,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他是循循善诱的良师,以身作则教导学生保持永远的学习状态,做有温度的医生;他是经验丰富的院长,以创新思维打造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时刻不忘护航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聚焦医疗民生领域履职建言。

  △蔡秀军(左一)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高水平实验室与团队进行交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众多身份之下的蔡秀军,更是一个执着于让他人因自己而幸福的人。

  “不能只看到‘病’,而要看到‘人’”

  每年春节前夕,蔡秀军都会准时收到小逸(化名)的贺卡,卡片上有新年祝福,也有家长里短。31岁的小逸,年纪不大,却已经和蔡秀军有10年的“交情”。

  2013年初,还在读大三的小逸被查出患上了巨大肝细胞瘤。回忆那段辗转求医无果的日子,小逸说,“最绝望的时候,我想从楼上跳下去”。

  没想到蔡秀军主动联系她,提出为她做手术:“我坐飞机时看到了她的新闻,很想知道她的详细情况。女孩子这么年轻,除非晚期,否则能开刀就尽早开刀。我想尽力救治她。”

  小逸和家人在选择开刀还是保守治疗之间犹豫不决。直到当年10月,肿瘤占据了小逸整个右半肝,手术已迫在眉睫。小逸妈妈一遍遍问:“蔡院长,手术成功率高吗?”蔡秀军沉默了几秒,说了一句话,“你们信任我吗?”这句话,让小逸全家下定了决心。

  手术很成功。蔡秀军对家属说:“小逸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这让小逸一家喜极而泣。也如他所言,2020年底,小逸结婚了,第二年又升级做了妈妈。

  有一次,蔡秀军在医院偶遇小逸,“看到她现在健康活泼的样子,打心底里为她高兴。医生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思维高度的人。所以和病人交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病’,而要看到‘人’。”

  作为一名外科专家,蔡秀军的指尖游刃于肝胆之间,始终与病人“肝胆相照”。只要病人需要,他随时准备着与他们并肩作战。他会想尽办法联系疑难杂症患者,为他们做手术、争取医疗费用减免;会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向急症患者伸出援手;会为了病人放弃各种领奖、作报告的“高光”时刻。在蔡秀军看来,当医生必须是“利他”的:“我的恩师彭淑牗教授每次出差回来都是先到办公室,年轻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但是现在我也是这样,这已经变成了习惯。”

  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蔡秀军“育人先育心”的理念,也对他的学生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要给学生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善待病人。对医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每一个疾病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一条生命牵动着一个或数个家庭的幸福,要做有温度的医生。”蔡秀军说。

  “每一次创新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和突破”

  在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蔡秀军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国内病例数最多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世界腹腔镜肝领域的权威人物Daniel Cherqui教授在现场观摩蔡秀军的手术过程后,曾赞叹道:“我见到了世界上最快、最有效率的腔镜肝切除术,您简直是外科手术界的F1赛车手!”

  凭着一双技术精湛的手,一把薄薄的手术刀,一股勇于开拓创新的魄力,蔡秀军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其多项技术和手术术式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研发了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建立了腹腔镜刮吸解剖断肝法、首创了腹腔镜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患者可能并不懂得这些拗口的名词意味着什么,但从中受益甚至重获新生的数不胜数。

  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痛苦,守护患者生命尊严,造福更多的老百姓,是蔡秀军多年来始终坚持创新的原动力:“我们要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科研转化来解决问题。敢于批判、大胆探索、悉心求证,在医学的征途上,每一次创新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和突破。”

  以结直肠癌为例,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临床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易引发吻合口漏,影响患者恢复。蔡秀军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痛点,发明了一系列可降解支架并创建了“支架法肠转流术”。依靠精准的操作和先进的材料技术,实现支架在肠道内的有效转流,避免患者经历二次手术。这项原创技术打破了全球沿用近170年的传统术式,不仅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更有效降低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和风险,提高了患者预后和未来生活质量。目前,“支架法肠转流术”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成功应用于近千例患者,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将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

  作为技术创意的提出者,蔡秀军表示,创新之路绝非坦途:“提出创意用了半年,应用于临床却花了整整18年。”

  18年前,当时的蔡秀军正负责中国第一例完全腹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尽管手术非常成功,但他却对手术过程中的细节产生了疑惑:“我发现缝的时间太长。我们做腹腔镜的目的是微创,但时间太长对病人也是创伤,所以我想能不能缩短时间?”受到壁虎断尾重生的启发,他萌生了利用仿生学原理开发可降解肠道支架的念头。

  反复试错、不断摸索下,支架研发逐步迈上轨道,但支架究竟该用何种材料制作却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实现在预定时间内做到可降解、可观测并且对人体安全?”蔡秀军带领团队与浙大材料学专家一起研发可降解材料,有时候好不容易推进一步,又要退回来重新再推进,使得研发周期远远超出了预期。

  “任何创新灵感,未来也许都能成为改变治疗格局、福泽患者的新技术新方式新器材。但创新突破的转化从来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经过无数次的迭代升级,我们希望的只是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因为对患者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蔡秀军说。

  “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国考”。

  今年1月,最新“国考”放榜,浙大邵逸夫医院位列全国第9,创历史最好成绩,连续五年进入最高等级A++序列,稳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第一方阵。建院30年,浙大邵逸夫医院用最短的时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公立三甲医院。

  1999年12月担任副院长、2009年6月担任常务副院长、2013年7月担任院长至今的蔡秀军,一路见证了邵医的成长发展。

  邵医为何能脱颖而出?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邵医模式”功不可没。“精细化管理是立院之本,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与长足发展。”在浙大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总是一路走一路看,发现不妥之处立马掏出手机拍照,以便后续跟进改进。他也时刻关注着“院长信箱”里的每一封来信,有署名的信件他“每信必复”。

  在蔡秀军的带领下,浙大邵逸夫医院有很多全国首创:“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辅助检查中心化预约”等医疗服务模式,主诊医生负责制、委员会制度、设置入院准备中心等创新管理机制等等。在提高临床服务效率、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浙大邵逸夫医院以众多首创模式,从系统设置上确保患者获得同质化、高标准的医疗服务,让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临床治疗与照护中。

  “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做B超检查,涂在身上的耦合剂竟是温热的,谢谢你们如此贴心!”“出了地铁站就直接到门诊大厅,楼之间都有连廊,来看病全程不用走到户外,太方便了。”患者们的留言,折射出医院独特的人文关爱文化。

  “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这是蔡秀军在院长履新发言时说的一句话。在之后的许多场合他都曾表示过,只有服务好员工,才能让员工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努力从工作环境、薪酬福利、个人晋升、出国进修等方面,为员工打造更为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与工作条件。”

  每年生日,都能收到来自医院的生日蛋糕及生日祝福;午休时分,到医院健身房跑步半小时;不值班的日子,叫上同事到医院“定制”的工作室内排练曲目;困了累了去邵医咖啡馆喝一杯“提神”……这是属于邵医医生们的“小确幸”。

  迄今为止,浙大邵逸夫医院已经连续9年蝉联“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荣誉称号,这是同类业界评选中唯一一个不由专家评议,而由医务工作者直接评分形成结果的评选项目。正如IFIF乐队(谐音“逸夫”)主音吉他、放射科的刘宵瑞医生所言,邵医是自己的第一个雇主,也会是最后一个,“毕竟,在邵医做医生的幸福感被拉满。”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为社会、为病人着想”

  长期从事医疗管理工作,蔡秀军对医疗民生领域及改革发展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格外关注。自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每年他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建议几乎都与之相关。他说,作为一名医生,要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放在心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为社会、为病人着想。”

  2022年8月,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在浙大邵逸夫医院6号楼正式投入使用。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流行时,作为一家医院的“掌门人”,蔡秀军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平常用得着,应急也能上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打造“平疫结合”病房的想法,从那时开始萌发。

  当时,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正在筹建五期大楼,蔡秀军便决定在新大楼里“做文章”。他瞄准了病房里最常见的“门”和看不见的“气压”:在500余张床位的原设计基础上,通过加装“隔离门”和“正负压装置”,调整功能布局,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无缝衔接。一旦战“疫”打响,关闭隔离门、启动正压负压装置,普通病房就能达到“三区两通道”的要求,快速切换成传染病房,相关病区马上进入隔离状态;没有重大疫情时,这些病房仍然各司其职,供日常医疗使用。这一探索,对提升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蔡秀军提炼总结出参政建言要点,在2020年7月的全国政协“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他建议有关部门在医疗建筑物审批过程中,可参照浙大邵逸夫医院“平疫结合”病房的要求进行设计。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应有忧患意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现重大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他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全国政协委员们的一致认可。

  如同做外科手术一样,蔡秀军总想着“病灶”在哪、“病因”是啥、如何开出正确的“处方”,坚持不调研不提案、不研究不提案、没有新点子不提案,求质不求量。2021年,他围绕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服务和管理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声;2022年,他呼吁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结合,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2023年,他提出要通过线上加线下、输血加造血、管理加专业等一系列举措,建立健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能力;2024年,他建议实施“县聘乡(村)用”,弥补基层医疗人才不足的短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每一年,蔡秀军带来的提案建议,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蔡秀军看来,能把浙大邵逸夫医院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提炼出来,通过全国两会,进一步向全国推广,让更多患者受益,是最令人欣慰的。“我们重托在身、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多献发展之策、多办务实之事、多为利民之举。”蔡秀军说。

  身兼多职,蔡秀军的日程表以“分钟”计,谁都知道他是个“大忙人”。但蔡秀军说:“我从来没有中断过我的门诊、病房和手术工作,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如果在众多身份中让我选择一种的话,我还是愿意做我的外科医生,去点亮更多生命的希望之光。”

  通讯员:阮琦

  记者:鲍蔓华 陈晶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杨明珠(实习)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3天!

  • 第二十七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