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来源:潮新闻2024-08-30 19:11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之江文化中心整体外观图。浙江文投供图

  还记得,一年前的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开放。

  山水筑境,江南韵味。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上,矗立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四大金刚”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这处由“四馆一中心”组成的文化地标,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既添颜值,又增内涵。

  一年间,之江文化中心展陈精湛、活动常新,吸引着全国各地访客纷至沓来。之江文化中心究竟是怎样做的?今后又将如何发展?近日,我们再次前往探访。

  热度:年访客约830万人次

  之江文化中心总是从一大早开馆就开始热闹了。在这里,不仅有“浙江一万年”“越山向海”等常态展,推出第二届“大地拾遗”青少年创意设计(装置)展等特展,还举办了“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西湖悦读”等多场重量级文化活动。

  走入博物馆,现有的“蔚为大观——浙江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等14个展览种类丰富,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寻到乐趣和共鸣;

  图书馆门口,背着大书包的年轻人安静地排队等待。一开馆,他们便融入了书的海洋。全馆3000个座席上,甚至书架周围,渐渐地满是读书、找书的人;

  非遗馆的古戏台上,来自全省各地的戏曲团队轮番登场,从装扮到吟唱,近距离和观众接触。大人们坐在台下,孩子们聚在台前,聚精会神地欣赏着;

  文学馆推出“文学四季在浙里”,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吸引了众多爱好文学的“铁粉”。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6月1日至10日,“混生丛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文澜展厅进行。浙江图书馆供图

  四大场馆取消提前预约后,在门口刷刷身份证就可入馆,更为便捷。

  “带好干粮,在这里我能逛一天”“之江四馆怎么玩”……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图文并茂地分享着之江文化中心的展览和活动,甚至推出了“攻略”。

  这里有丰富的馆藏,蕴含着厚重的历史。

  作为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的常设通史展,“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每天人气爆棚。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千年宋韵,东南乐土;百年红船,开天辟地,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全面系统梳理浙江一万年历史文化谱系,见人见物见精神……近5000平方米的展览总面积,是武林馆基本陈列的2.5倍,近两千件(组)文物,让展览结构、框架、脉络更为清晰。有人计算过,看完整个展览大约要走一万多步。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从4万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捧回这个重磅大奖,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这是在专业领域对我们展览效果和学术水平的最高肯定。”

  这里有浩瀚的书海,提供了美味的精神食粮。

  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介绍:一年来到之江馆的读者总数超123万人次,外借文献超110万册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近500场,超300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活动。“这些数据都大大超过原总馆曙光路馆区。去年,浙江图书馆包括孤山、曙光路、大学路、嘉业藏书楼、之江馆在内的五大馆区,所有图书借阅量加一起是200余万册。”

  这里有生动的体验,带来沉浸式的感受。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非遗展示。浙江省非遗馆供图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孩子们常常跟着手艺人,在非遗体验的展台前有模有样地提问、学习。馆长郭艺说:“省非遗馆的优势,也许就在于鲜活的内容和互动性。”翻开周年运营报告,是一条长长的成绩单:举办到非遗馆过传统节、之江非遗大讲堂、“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等活动21场;开展木板水印、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体验895场次;开展传承·致未来——非遗薪火研学体验活动140场……

  这里有智能的互动,营造出活泼的氛围。

  浙江文学馆四楼,是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数字化激活了文学的另一种表达。”馆长程士庆说,浙江文学馆的展厅里有一株“智慧之树”,与人们热情互动。开馆以来,它收到了接近4500个问题。被问到最多的是“介绍一下鲁迅”“鲁迅有多少笔名”和“鲁迅爱吃零食吗?”

  部分文化场馆有个“新馆效应”魔咒:开馆新鲜劲一过,访客寥寥,最终“白天晒太阳、晚上照月亮”。之江文化中心打破了这个魔咒——据统计,开馆运营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吸引访客约830万人次,在全国名列前茅。举办活动3312场次,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更是活动火爆,做到了从“开门红”到赢得“满堂彩”,再到“流量长红”。

  温度:不仅“听劝”更是“宠粉”

  论地理位置,之江文化中心远离杭州市中心,附近许多楼房还在建造,常住人口密度也不高。是什么让之江文化中心收获这样的青睐?采访中,我们在各个场馆找到了答案——除了高质量的展陈和活动外,还有真诚和热情的服务。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市民游客徜徉在光影交织的数字展览《丽人行》中。记者 魏志阳 丁珊 拍友 娄晓涵 摄

  温度,在每个展区的观众意见本里。

  陈水华说:“省博物馆的这些意见本不是摆设,我们一日一收集,一日一处理。”他打开钉钉群,当天的观众意见被整理成表格,发送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并很快收到反馈。

  椅子不够坐了、展柜没及时擦干净、有时是纠正展览内容中的小错误……每一条观众意见,几乎都做到了有反馈。馆区的工作人员会主动联系提意见的观众,告知他们处理结果,并表达感谢。

  温度,在每天巡馆的步伐里。

  因为互动体验较多,省非遗馆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访客询问。他们每天巡馆两次,自查问题,并帮助访客解决问题。展品损坏找谁,盖章的油墨用完了找谁……一一责任到人。他们每天的运动步数,在朋友圈中总是名列前茅。

  温度,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

  体验到底好不好?还有哪里需要完善?开馆之后,各位馆长一有时间,就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相关文章,从正文到评论区,一条条看下去。

  比如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原本的闭馆时间为下午5时。打从开馆之日起,“开设夜场”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综合考虑人员、经费等原因,浙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中心开设了一间营业至晚上8时的“城市书房”。

  温度,还在不断更新的产品中。

  “靠在阳台吃黄酒棒冰,我吃一半,太阳吃一半,我没和太阳计较,因为太阳也很热。”一位小读者在浙江文学馆的留言板上留下了一首小诗。程士庆常常来到这块留言板前,一一品读观众作品。

  “文学馆不是文学界的资料室,而是公共文化设施。”程士庆说,文学馆应当成为一方精神疗愈的空间。

  浙江文学馆正是这么做的。首先,文学公共服务产品精细化。比如,留言板增加搜索功能,不管多长时间后再来这里也能找到当年的足迹;在大厅设置“文学日历”,标注每个日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文学热力值”让人一屏纵览全国重要文学活动的动态数据。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文化场馆心系百姓,努力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老百姓也关心文化场馆,一点一滴地呵护着之江文化中心的成长。

  一条条建议,一点点推动着进步。之江文化中心不仅“听劝”,更是“宠粉”。

  今年暑期,非遗馆推出了“风华万代——昆剧经典剧目专场”常态化演出,每个周末,青春靓丽的浙昆演员登台,上演《西厢记》《牡丹亭》《蝴蝶梦》《玉簪记》等经典大戏。一开始,演出安排在周日晚上,一些外地的戏迷遗憾地说参与不了,没过多久,演出时间调整到周六下午。

  “通过活动,我们也结识了许多戏曲的‘忠粉’。”郭艺说,演出前,馆方会颁发摄影证,让观众在不打扰观演的位置拍摄。“来浙江省非遗馆听昆曲吧”,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浙江省非遗馆,这样的帖子有很多,帖中满是精心制作的图文,其作者很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也是让郭艺颇感自豪的地方。她说:“年轻人找到了文化自信。”

  高度:求新求变,不断生长

  四馆“各美其美”,同时也“美美与共”。

  午饭时间,之江文化中心的地下一层常常人头攒动。吃饭、喝茶、买潮玩、听音乐……这里既可以通向各个文化场馆,又有独立的商铺和体验区,调性和之江文化中心十分匹配。

  为打破“散拼运营”可能导致的文气人气不足、商业味过重等弊端,之江文化中心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形成一道“4+1+N”的关系算式,即:“4个场馆委托授权主体+1家一体化运营主体+N个服务商”的委托运营模式。

  也就是说,四馆聚焦自身专业展陈,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空间统一授权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一体化”运营,提升空间运营管理专业化,优化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中)和徐贵祥(右)在浙江文学馆,与青少年学生、文学爱好者互动交流。记者 董旭明 俞碧寅 摄

  依托这样的改革创新之举,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闪亮登场。

  8月17日至20日晚,之江文化中心推出了“之江奇妙夜”活动,吸引了上万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夜学、夜市、夜食、夜游……多维度一站式夜间文化消费新体验,点亮之江夜经济,绘就夏日文化空间“人气+文气”新画卷。

  8月20日晚上,豆神大语文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窦昕来到之江文化中心开课,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百名小朋友及家长一起,从新时代角度品读宋韵文化——这是“之江奇妙夜”特别公益活动。

  “听说窦老师来杭州,马上就跟着爸爸和奶奶一起来听课了,看到这里有这么棒的文化场馆,真的非常有意思!”来自连云港的陈思涵同学说。听说现场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窦昕立即表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创新文化空间里开课十分难得。也希望大家听完宋韵文化的课,再去这些场馆亲眼看看,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

  如今,之江文化中心已满周岁,成长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各馆也将从百姓需求出发,不断深化内容、提升服务。

  比如,更酷炫的展示。

  想象一下,戴上AR眼镜,亲眼看到陶瓷制作的全过程,甚至还能“参与”其中。未来的省非遗馆,将借助相关技术,帮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精湛技艺的魅力。

  比如,更便捷的体验。

  图书馆1、2楼的每排书架上方都安装有摄像头,总共300多个;3、4楼的角落还有机器人正在“休息”,他们是夜晚才“上班”的“员工”。通过摄像头和机器人对书的盘点,读者通过手机小程序,便可以精准、快速找到心仪的书。这样的智能识别精度逾96%,试运营完毕后,这套智能系统将于9月整体上线。

  比如,更深厚的滋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高质量的服务,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做到了“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它还想进一步“改变观众”。正如陈水华所言:“博物馆吸引来了观众,就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走出博物馆之后,依然能够回味其中的文化滋养,并将这些美好体验融入日常。”

  程士庆也一直有个愿景,希望浙江文学馆能够成为人们在之江文化中心的最后一个站点。“在其他馆逛完之后,人们来到文学馆,能够坐下来,感受文学氛围,整理自己的心情,回味这充实的一天,生活的美好油然上心头。”

  浙水敷文,文润之江。浙江大地,曾孕育出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

  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这个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空间,宛若一颗种子,逐渐破土。今后,它将和周边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艺创小镇等文化地标一起,进一步大展拳脚。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它将不断求新求变、茁壮生长,滋养一代代人的文化生活。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燕赵”粮仓春耕正当时

  • 西宁至成都铁路四川段首座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2025-03-18 01:55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2025-03-18 01:55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陈贵林教授团队发现,甲虫与蚂蚁合作,共同完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药用寄生植物锁阳种子的传播,从而首次揭示了锁阳种子的传播机制,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保护和管理锁阳种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03-17 02:10
当前,泰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泰国经济增长略好于预期,但整体增速仍然低于东盟邻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泰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25-03-17 02:10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
2025-03-14 09:46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上搭载或升级智驾功能,包括15万元级的深蓝L07,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今年8月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多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2025-03-14 09:39
此项研究中,团队将金属熔化,并利用团队前期制备的高质量单层二硫化钼压砧进行挤压,实现了多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
2025-03-14 09:38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03-14 09:3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白洋团队1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构建首个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以及作物根际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2025-03-14 04:10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2025-03-14 04:25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