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精美的白族扎染
行走在尼萨村
作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制定实施《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建工作成效明显,让民族融合、共生发展的团结之花绽放在大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
“大理蓝”印染幸福花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是我省最大的白族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
走进周城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块块蓝白相间的布艺扎染随风轻舞,这是大理人最爱的“大理蓝”——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5月,段树坤注册成立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在周城开办起璞真染坊,将家庭式扎染作坊升级为集生产、展示、参观、体验为一体的扎染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
现在,大理市璞真博物馆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大理干部教育学院“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品现场教学点,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大学等省内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和怡美国际旅游集团的研学社。该馆现已培训来自省内外的各族群众6000余人次,帮助不少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璞真扎染旅游制品年销售收入600多万元,80%以上产品销往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团结乡开出团结花
近年来,云龙县团结乡始终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按照巩固一片烟、管好一棵树、养好一头畜、采好一叶茶、种好一棵树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思路,把地方特产做成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的大产业。
通过抓实“五个一”,团结乡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乡完成了10400担烤烟种植任务,烟农实现收入1529万元;种植泡核桃12万多亩,产值4800多万元;大小牲畜存栏8.02万头(匹只),出栏12.64万头(匹只),产值5400多万元;茶园种植面积12600亩,建成5个茶叶初制所,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种植各类中药材达15800多亩。
卢忠桥是团结乡团结村的烤烟种植大户,家中共有5口人。2021年,他家种植烤烟28亩,收入11.56万元;种植核桃收入3000元。妻子在团结乡烟站食堂务工,工资收入一年也有2.5万元。
团结乡各族群众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也没有落下。该乡突出民族乡特色,把节庆重点放在火把节上,节日当天,团结乡各族群众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齐聚民族广场,共赴火把盛宴。
团结乡还按照成立一个学会、修缮一个墓碑、修建一个展廊、编辑一本画册、制作一盘歌碟等文化发展思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促使民族团结之花在团结乡常开长盛。
新村盛开产业花
尼萨,在傈僳语里是幸福的意思。在宾川县金牛镇彩凤村委会,有一个于2018年才诞生的崭新村庄——尼萨村。
2017年7月,宾川县投资6842万元,启动建设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齐备的尼萨村易地扶贫搬迁统建点工程项目。2018年春节前,98户358名来自百里之外大山深处的傈僳族和彝族群众搬进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庄。
金牛镇副镇长黄诚兴回忆,以前尼萨村的村民多生活在平川镇和钟英乡的高寒边远山区,由于土地贫瘠,他们只能种包谷和高粱。“搬到这里后,不但建起了新房,还每人分了一亩地,大家发展石榴和沃柑种植。今年我家刚刚挂果的沃柑和石榴共卖了15000多元。”从平川镇东升搬到尼萨村的杨招对现在的日子赞不绝口,他家去年新添置了一辆价值5万元的小汽车。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宾川县在统一规划种植沃柑、石榴等经济林果的基础上,还引入新能源产业——农光互补项目,让每户村民每年能有2500元分红。同时,村里建设的闲置养殖场也承租给企业,每户每年能收到600元至800元租金。
搬到新居的4年时间里,尼萨村已经形成产业+劳动力转移的新发展模式,收入来源由单一变得多样化,村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同胞携手共奔小康,团结进步幸福之花正在悄然绽放。(记者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