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进入秋季,距离昭苏县城西北约60公里处的格登山已悄然被寒意笼罩。在格登山西南山坡向东不远处,坐落着一座被称为“夫妻哨所”的执勤站,这里是蒙古族护边员草克特格斯与妻子布娅共同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也是他们家族四代人坚守的“家”,73年的光阴,他们用忠诚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1952年,草克特格斯的祖父阿拉西主动向当地驻边部队请缨守护边境线,他在边境线旁打下第一根木桩,建起了他巡边的第一座地窝子哨所,他手中那根用苏木拜河畔红柳枝编成的马鞭,成为家族戍边的象征。1978年暴雪封山,弥留之际的阿拉西将马鞭郑重交到草克特格斯的父亲手中,鞭柄上仍留着手掌磨出的深深凹印。
1983年,年仅17岁的草克特格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护边的接力棒。1990年,妻子布娅也加入巡边任务中,夫妻二人成为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42年的巡边生涯里,草克特格斯步巡超过14万公里,磨损的鞋底足有300多双,足迹踏遍了格登山脚下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被当地军民誉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2000年9月20日深夜,草克特格斯在骑马巡逻途中遭遇意外,右小腿骨折,每逢天气变化或寒冷冬日伤处隐隐作痛,然而他从未因此抱怨,始终坚守岗位。
草克特格斯在巡边路上,铁丝网破损,亲手修补;界碑字迹模糊,他仔细描红;遇见在边境禁区打草、放牧的牧民,他耐心劝离;夜巡途中与狼群、野猪狭路相逢更是常事……

高原之上,一日可历四季。缺氧、狂风、寒流如影随形。长年累月,草克特格斯和妻子布娅都患上了风湿,天气恶劣时,关节和腰椎如针扎般刺痛难忍。2019年草克特格斯腰椎病发作,严重时行走困难,手术后未等身体完全康复,便执意回到执勤站,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巡边路。草克特格斯腰椎手术期间,妻子布娅独自完成49天的巡边日志,并在暴风雪中抢修了7处边境设施。
受家庭的影响,草克特格斯的女儿潮洛蒙大学毕业后回到76团,与父母一起守边护边,因表现优秀,荣获兵团第四师“木兰守边关最美护边员”荣誉称号。

布娅退休,潮洛蒙出嫁,草克特格斯的儿子阿音格又接过了“接力棒”。草克特格斯时常告诉阿音格:“我即将退休,但守边任务不能停。”从石河子大学毕业的阿音格回到格登山下,成为家族中年轻一代的护边员。那根传了三代的马鞭交到了阿音格的手中,鞭绳磨破的印记里嵌着1952年的冻土、1978年的风霜、1997年的冰碴、2019年的雪花。草克特格斯一家四代六位护边员守护祖国边境,护边使命代代传承。
从阿拉西打下第一根木桩,到阿音格巡边前行,73载春秋流转,风刀霜剑刻下了界碑的纹理,也雕琢出坚如磐石的护边信念。一代人终将老去,但守边护边的使命,如同格登山巍然屹立,永不褪色。
来源:昭苏县融媒体中心 陈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