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可克达拉“三味”

来源:兵团日报2025-06-20 21:39

  ●孟庆新 兰玲玲

  如果,你想找到奔腾不息的力量之河,读懂屯垦戍边的壮美史诗,那么,去祖国的最西端,来品味不一样的可克达拉吧。

  ——题记

  四师可克达拉市,这座伊犁河畔的边陲师市,蓬勃在天山山脉的臂弯里。

  剑犁和鸣,亘古荒野“长”出绿意盎然的军垦城市,十里稻香、百里果香、千里花香融入汗水的陈酿,戍边者深情奏响“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优美序章。

  绿之韵、香之醇、情之浓,这是不同于任何地方的可克达拉“三味”。

  绿之韵

  6月,花事淡去,可克达拉市的一条条大道旁,银杏、国槐挺拔秀美,树叶密得繁实、绿得深沉,就连树下的石头缝里都透出浓浓绿意。

  在这个远离海洋的城市,29个公园如明珠般镶嵌在大地上,100万株乔木绿荫似盖,伊犁河水流潺潺,绿点、绿线、绿网相融互促,生态“绿肺”沁人心脾。

  “在边疆,兵团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几年前,歌曲《草原之夜》词作者张加毅的夫人薛蕴华来到可克达拉市,惊叹这里的绿。

  奇迹,在于短短10年间,一座军垦新城从原野拔地而起,“中亚湿岛、交响夏都”的建设定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景观,让可克达拉市雅致而卓然,被评为“兵团园林城市”。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每当《草原之夜》的旋律响起,在四师六十三团工作多年的郝成林都会心潮澎湃,半个多世纪的记忆一幕幕闪现在眼前。

  20世纪50年代初,郝成林的父亲随部队来到边陲伊犁,只见原野茫茫,人迹罕至。战士们说着天南地北的方言,为此处取名“可克达拉”,哈萨克语、蒙古语意为“绿色的原野”。

  沉寂的山河在镐头和犁杖声中苏醒,片片荒野变成农田。一晃多年过去了,在南泥湾精神的激励下,湖南、上海等地的青年纷纷报名支边,郝成林的母亲也在其中,她坐火车、汽车、马车,辗转来到可克达拉。

  又是一个春天,原野碧草如茵,鲜花盛开,郝成林的父亲和母亲相爱了,希望的种子在泥土中攥紧根脉、发芽吐绿。

  西风烈烈,在热血的吟唱中,四师可克达拉市18个团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吸引来20多万名各族职工群众安居乐业,赫成林的父亲也从“小郝”成了“老郝”,头发花白,牙齿脱落。

  两年前,老郝过88岁生日,战友送来书法作品相贺,上书:“戎马二十年,求解放、保和平,为国为家,无怨无悔;屯垦三十载,重事业、爱集体,顾己顾人,有情有义。”那一夜,老郝老泪纵横。

  绿色,是屯垦人的魂、戍边事业的根。20世纪90年代,填报高考志愿时,郝成林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老郝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

  “我想报考疆外的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

  “屯垦戍边需要后来人啊!儿子,填报农林专业吧,还是回来,回到这里……”

  1996年,郝成林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可克达拉,成为团场的一名农技员,用大半生的时间,带出了一支能独当一面的农技队伍。更让他欣慰的是,前两年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可克达拉就业。

  一次,郝成林在儿子的QQ空间里看到了他写的日志:“三代兵团人历尽艰辛,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荒野变良田,戈壁建新城,惊人的奇迹今天仍在延续。我愿做一棵小草,为家乡献上新绿。”

  前不久,郝成林一家三代齐聚可克达拉市,他们走过朱雀湖,来到望河亭,欣赏胡杨林,看到一辆辆来自疆内外的房车在这里停留,人们畅游、拍照,赞叹这不同凡响的绿,感慨《草原之夜》里那经典之句:“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仅用了10年。

  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下,2015年,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

  “城市初建时,还是一片荒地,走远了就找不到回来的路。”新疆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钱家祺说。

  “空旷的大地上,将出现一座什么样的城市?”钱家祺和大家一样憧憬着、期盼着。

  一座城,没有足够的绿,就没有畅通呼吸的“肺”,没有引人留人的“脉”。一开始规划城市,四师可克达拉市就响亮提出“生态立市”目标,确立了突出特色、“一街一景”、体现自然之美的植绿思路。

  新城需要大量特色树种,很多树种从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采购而来。2017年的一天,完善询价控价监督机制会议从当天晚上8时开到次日清晨,大家拿着馕饼,端着水杯,边啃边议,拿出方案后,已是朝阳初升。

  白天,四师可克达拉市领导干部全部到一线种树,晚上,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部署工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样苦苦干了两年多。

  培育景观带,可克达拉市在城市主干道、沿河沿湖等处大面积种树补绿,打造迎宾大道、滨河公园等绿化板块,以点带面,连结成片。

  在如火如荼的植绿活动中,四师可克达拉市掀起大规模的捐树热潮,六十六团的夏橡,七十二团的海棠……成千上万棵大树被移栽到可克达拉市。

  “这些树,是20世纪50年代我们刚从部队转业来疆时栽下的,它们离开故土,又有了新的使命。”挖树、移树,当时八旬高龄的老军垦闫欣秋心疼得红了眼眶,但很快释然了。

  如今,置身于可克达拉市,钱家祺再也不会迷失方向,看一眼绿地景观,就能辨出在什么方位、哪条路上。远眺之下,这座城市如绿云覆盖。

  “一路一景,步移景异,泼绿入画,满城皆绿”,目前,可克达拉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8%,位于疆内城市前列,产城融合后劲满满。一个生机勃发的绿色之城,在《草原之夜》的琴弦上跃出。

  “财政再紧张,我们每年都拿出1.3亿元资金护绿兴绿,更好地实现‘城与自然共生,人与历史共鸣’。”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师长曹萍说。绿色之城人之向往,近三年,可克达拉市销售商品住房超过6000套,其中不乏来自北京、江苏、广州等地的购房者。

  “如同邂逅命中注定的恋人,我对可克达拉一见钟情。”西部计划志愿者冯震杰说,红色基因、山水人文、屯垦历史交织成画,这是一个有着特别收获感的地方。侧耳倾听,那浓郁的绿色正和着小夜曲的琴声如春水般流向心灵深处。

  香之醇

  当风推着风,来到仲夏的路口,四师六十八团2万余亩水稻开花了。

  无数茎秆以同一种节律摇摆,一簇簇洁白的小花洒下星星点点的花粉。不起眼的稻花静悄悄地开,将香气遗落在田间。

  天光微亮,六连职工金月明已在地里施穗肥了,忙起来一天只吃两顿饭,衣裳沾染的清香拂去他劳作的疲惫。扬花后的水稻,很快结出青绿含浆的稻粒。

  两个月后,稻秆弯下腰,田畴好似铺上了金色的巨毯,收割机隆隆驶过,将稻米收进仓。斜阳下,家家户户煮新米,香气随着晚风的流动在团场上空袅袅散开。

  前不久,疆外朋友来旅游,金月明带着他们参观位于“家门口”的长丰稻作文化展览馆,领略屯垦文化、稻米文化。友人感慨:“谁能想到,边疆赛江南,盐碱滩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稻米!”

  伊犁河谷空气湿润,雪水清澈,生产的稻米“颜如玉,浆似乳”。

  “老天爷赏饭吃,咱更要端好这碗饭。”新疆创锦伊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熊凌艳常这样说,她深知军垦人在边陲洗碱垦荒的不易和为国种粮的荣光,建立起“从田园到餐桌”的质量可追溯体系,“伊香”牌有机大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近年,六十八团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水稻专业示范村镇”,带动上千户职工种稻增收。

  稻田还是那些稻田,种稻的人却一茬茬地换,六连又有两名职工即将退休。田间朝暮,稻田依然飘香,那倾泻而下的稻米,像充沛的时光河流,丰润着他们的人生。

  稻田旁,是大大小小的果园。无数果园汇成色彩丰富的巨幅油画,这是大自然送给四师可克达拉市的一张“香甜名片”。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1222年,长春真人丘处机穿越果子沟,为一处处苹果林惊叹:“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树,以是名其城”。

  “阿里马”,便是四师六十一团所在地,至今仍有棵树龄300多年的老杏树。棵棵树木“开枝散叶”,2024年,团场特色林果面积达到7万余亩,果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3000万美元,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使四师可克达拉市产出的果品甜美多汁,“大果盘”清香四溢。2024年,师市苹果、杏、李等林果面积已达21.4万亩,产值20余亿元,成为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

  盛夏,吐尔根杏花沟的杏子熟了,在相邻的四师七十一团,作家单志伟品尝着香甜的黄杏,想起了王敬珍。

  60多年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王敬珍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七十一团七连。连队后面有座光秃秃的山,叫蘑菇山,一到阴雨天,人们便忙着用麻袋堵住地窝子门。连长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蘑菇山滚石蛋蛋。

  “给荒山栽上树,泥石流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王敬珍每天扛上铁锨、十字镐,在乱石中掏出一个个土坑种树。40多年过去了,他的头发全白了,手粗糙得像松树皮。他不仅栽下无数棵杨树柳树,还栽种了4万多棵苹果树、梨树、杏树,蘑菇山变成了“花果山”。

  王敬珍嫌天天回家浪费时间,干脆在山上盖了间简陋的屋子。上小学的儿子王建平时常见不到父亲,他在作文《我的爸爸妈妈》中写道:“我感觉爸爸爱蘑菇山上的树,胜过爱妈妈。”

  2006年的一天,爱树爱到骨子里的王敬珍倒下了。83岁的他艰难地告诉儿子王建平:“后事从简,入土蘑菇山,埋在树下做肥料。我活着抚育了它,死后也要守着它……”

  “一生成一事,一事则一生,这就是老军垦王敬珍。”单志伟说。近年来,七连依托蘑菇山打造集采摘、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这座“花果山”已成为连队的金山银山。

  不只是七十一团的蘑菇山,也不只是与树融为一体的王敬珍,在“中国冰葡萄酒之乡”七〇团、新疆规模化蛇果生产基地七十八团……每一片绿洲,都有馥郁的果香、动人的故事。

  可克达拉的夏季,连天空都是香的。

  在四师七〇团伊帕尔汗薰衣草观光园,漫天的紫色花海望不到边,宛如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作品,又如延展在大地上的梦境。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投资3亿元建成的新疆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蓝盈盈的花朵盛放,一拨拨游人蹲下身来,深嗅着幽幽香气。

  当普罗旺斯的色彩被复制到中国版图的最西端,薰衣草用一场场盛大的花期,开启不一样的“诗与远方”。

  以往,中国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薰衣草的国家,专家们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河南等地试种都未成功,薰衣草精油全部依赖进口。1964年,国家试种薰衣草的任务下达到兵团,支边可克达拉的上海青年徐春棠担起这一重任。

  每天守护、观察、记录、研究……因为没见过薰衣草长啥样,徐春棠连地里的草也不敢轻易拔,照着书本上的图片一株株地辨别。昼夜温差大,徐春棠就用芦苇和麦草编织草帘,晚上盖早上揭。

  一天,徐春棠患了重感冒,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忽然传来疾风拍打门窗的声音,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跑,将衣服、草帘盖在小苗上。7年反复实践,徐春棠帮助薰衣草渡过出苗、成活、繁育、越冬重重难关,出苗率提高到90%,掀开规模化种植薰衣草的崭新一页。

  100克薰衣草鲜花,能提炼出1克精油,是普通草药浓度的70倍之多,5分钟便能到达血液循环系统。这一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唇形科植物,如上天落在人间的“香吻”。

  这个“吻”,给可克达拉带来了独有的“紫色经济”。继徐春棠之后,一代代军垦人接续培育薰衣草新品种,如今四师可克达拉市薰衣草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开发出4大类120多种天然香料产品,芳香产业香飘世界,农旅产业风生水起,大批职工群众依靠薰衣草发家致富。

  “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见浪漫和奇迹”,这是薰衣草的花语。可克达拉人以同样的深情和执着,编织着从“草原之夜”到“普罗旺斯”的浪漫传奇。

  一年年,一季季,一风起,一花开,醇厚的香气直抵内心,那是犁铧深耕西陲发散的芬芳,是汗水浇灌大地的幸福味道。

  情之浓

  可克达拉有绿洲,也有沙漠。

  长长的边境线上,横亘着塔克尔穆库尔沙漠,石头粗粝,一蓬蓬植物因干旱而多刺,鞋底薄了便会扎进脚心。

  经历过多次钻心疼痛后,护边员朱国利的鞋底越来越厚,夏天的胶鞋、冬天的靴筒,鞋底都是厚墩墩的,一踩一个坑儿。可没过多久,这鞋底又越来越薄——每天巡边10多公里,30多年风雨无阻,他磨破了400多双鞋。

  朱国利所在的六十三团,毗邻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界河如玉带蜿蜒流过。1993年,22岁的朱国利和妻子王利来到这里,一边耕作放牧、一边守边护边。

  夏天,沙漠气温最高达到40多摄氏度,一团团蚊虫聚成黑雾,朱国利穿戴上厚厚的防蚊护具,汗水顺着发梢滴下,指头一捻就变成涩涩的汗碱。冬季寒风刺骨,洇湿的衣服迎风结成“冰甲”,走起路来“咵咵”作响。

  “只有走在巡边路上,心里才踏实。”朱国利在边境线上长大,守边护边早已深入他的血脉。夫妇俩住地窝子、泥巴房,点煤油灯、喝界河水,直到2005年,六十三团建起乔老克哨所,艰苦的守边生活才得以改善。

  白天,隆起的沙丘是金色的,夜晚,则与黑色融为一体。

  “怕不怕?”深夜,风呜呜地刮着,朱国利问妻子。“不怕,守边就是守国,咱这事业光荣哩。”沙漠博大而安静,火热的心在胸膛有力地跳动。

  2015年5月的一天,边境线附近燃起大火,朱国利及时发现并报告,避免了重大损失。30多年来,朱国利夫妇巡边50余万公里,相当于从六十三团到北京往返约70趟,管辖片区从未发生一起人畜越境事件。

  岁月染白须发,乔老克哨所成了不换防的“夫妻哨所”。有人问朱国利:几十年守在这里,孤单不?他回答:有界碑和家人,一点也不孤单!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知军垦战士想着什么?祖国富强就是我们的欢乐……”由安静作词、田歌作曲的《军垦战士的心愿》,就诞生在可克达拉。朱国利唱了无数遍,歌声粗犷浑厚。

  大漠的风,掠过千年屯垦时光,从远古吹到今天,从肉体吹到灵魂。守卫漫长边境线,可克达拉人维稳戍边初心不变、历久弥坚。

  落日长烟、林海碧浪与绵绵山脉接天连地,在昭苏高原上的四师七十七团,独特的逆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职工群众扎根边陲、建设家园保驾护航。

  高高的山上守林场,范西安守了30多年。

  1992年,七十七团成立林业站,团领导问当时任四连连长的范西安:“想不想干林业?你当站长。”“主要干啥?”“种树护绿呀。”“行!”

  干上了,范西安才知道,种树比管人累得多。每年5月,人背马驮将幼苗运上山。此时地表刚解冻,一锹铲下去,石头与铁锹碰击处火花四溅,挖几下手上就磨出血泡。

  范西安带头在山上搭起帐篷,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东边日出西边雨,山上的天说变就变,种树巡林,他常被雨水淋透,包里随时带着备用的衣物。

  一个人在瀚海当中,便渐渐忘掉外面的世界。植绿护绿,穿行于山峰沟壑,跋涉于河谷岗丘,范西安不知不觉度过几十个春夏秋冬,团领导换了八届,他还未“挪过窝”。

  一次,团领导想调他任供销科科长。“我就在山上,哪儿也不去。”范西安急了,又诚恳地请求:“能不能把我的职务免掉?就当护林员,我不在乎待遇,不离开林子就行。”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退休后,范西安最爱去公园看大树。他常摩挲着树皮,抬头看树叶缝隙里的天空,耳畔回荡着林海涛声,心还在那片远山之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距离七十七团20多公里的七十四团,有一支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女子护边队。

  清晨,阳光透过云层喷薄而出,连绵起伏的界山上白云朵朵,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8名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女子护边员整齐列队,在“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响亮口号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一上午4个小时都在外巡逻。山区冷,每次出门,我们都要揣个保温杯,随时喝口热水暖暖身子。”女子护边队队长乌登说,别看现在青山绿水,更多的时候是蚊虫叮咬、大雪没膝。

  春天,融化的雪水淹没巡逻道路;夏日,暴雨冰雹天气频频出现;冬季,寒风将厚厚的棉衣穿透……昭苏高原环境恶劣,她们将长发扎起来,日复一日巡行边境线,新时代的边关“花木兰”柔美又刚毅。

  “穿上巡逻服,我感到特别自豪。”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乌登回到家乡加入女子护边队。她说,边境线上留下了爷爷和父亲巡逻的脚印,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辉煌灯火,但戍守边关的人生更有意义。

  为国守边,不分男女。巡逻、值守、拉练、学习,大家奋勇争先。只要穿上巡逻服,踏上边境线,就会挺起身躯,站好每一班岗。

  为让更多青年扎根边疆、守卫边防,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强化边防建设,配备巡逻车辆、巡边无人机等设备。七十四团持续优化工作环境,推动护边条件不断改善。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的霍尔蔓、毕业于新疆大学的马黑扎·巴合提,都积极加入女子护边队,至今七十四团女子护边员已增至数百名,成为边境线上的亮丽风景线。

  四季流转,长歌悠扬,既是屯垦之地又是诗意之地的可克达拉生机勃发,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援疆干部来到这里、爱上这里。

  为何如此倾心这个地方?济南的冬天因“温晴”而被老舍称为宝地,四季如春的昆明让林徽因盛赞“永远那么美,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如果要找出一个理由,那一定是这独特而隽永的可克达拉“三味”。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开幕

  • 直击承德六道河镇救援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