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来源:新华网新疆频道2025-06-10 16:22

  永不熄灭的“精神航灯”——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冰山之下,葱岭之上。沿着G314国道一路攀高,就能到达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旧址。它被雪山环抱,静立在一个边防检查站对面。三面砖块平房围成一座院子,没有喧嚣的标识,没有华丽的修饰,旧木牌静立门前。然而,凡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就能从沉默的建筑中窥见一段惊天动地的创业岁月。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航拍。周潇玉 摄

  这处不起眼的院子,曾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气象导航站。1965年6月2日,18名空军官兵,仅用了14天时间,在海拔4100米荒无人烟、终年积雪的山脉上,开辟出一条空中航线。

  60年后,驻疆空军某部一支“红色基因巡礼”小分队来到气象导航站旧址,探寻这座屹立在帕米尔高原之上的“精神航灯”……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分队面对周总理嘉勉电照壁墙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胡人荣 摄

  使命的感召

  加上原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的一名老兵,“红色基因巡礼”小分队一共16名官兵,其中有12人都是首次来到这里。

  大部分官兵对于气象导航站的第一印象是——偏僻。

  这一坐标有多偏僻?

  从北京出发,直线距离超3000公里,实际行程更是一场“长途跋涉”。人们通常需先飞抵喀什,再沿G314国道翻越雪山达坂,驱车近300公里来到塔什库尔干县,还得继续行驶120公里、花费3-4小时才能抵达气象导航站,冬天沿途常有暴雪。这里年均气温-3℃,200天刮8级以上大风,被海拔6000米以上雪山环绕,近乎是“生命禁区”。自然环境与外界形成的天然屏障,让小小的气象导航站更显偏远与孤寂。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巡礼分队官兵在红其拉甫国门。

  然而,这一坐标有多重要?

  一同前来的原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老兵陆志勇,向巡礼分队官兵讲起那段历史。20世纪60年代,为融入世界政治舞台,增进与第三世界人民的团结友谊,党中央决定开辟一条通往西亚、非洲、欧洲的空中国际航线,坐自己的飞机出访。托举这条航线的,正是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

  一个个问题,牵引着巡礼分队官兵继续探寻。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陆志勇前辈在篝火前讲述奋斗故事。胡人荣 摄

  跟随陆志勇的脚步,官兵和受邀而来的陆军某边防团官兵代表一同走进气象导航站前辈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在曾经的“家”,陆志勇拨通了战友丁海平的电话,丁老是首批建站18人中仍健在的。透过小小的视讯界面,丁老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方言,一字一顿道:“1965年5月17日凌晨3点,部队接到命令,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在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交汇处,建立一个气象导航站。我得知自己被选为执行这个光荣使命时,第一时间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

  新老兵“云端”对话,演变成了一场关于“使命感”的大讨论。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新老兵对话电脑画面。胡人荣 摄

  该部通信连政治指导员张少玮分享起去年跨区域通信演练,他带队千里机动至大漠腹地构建通信链路。陌生地域,沙丘遮蔽,设备故障,困难重重。他带领战士们重新选址、确定阵地,争分夺秒抢修设备,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链路构建,保障了指挥畅通,用行动诠释了“坚决完成任务”的使命担当。

  警卫分队下士张元深有感触:“站好每一班岗,绝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有次深夜巡逻,我发现营区角落有异常声响,立即提高警惕,仔细排查后发现是设备老化漏电,好在处理及时才避免了安全隐患。我深刻意识到,每一次全神贯注的值守,就是对使命最直接的践行。”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官兵触摸历史实物。胡人荣 摄

  同受教育的陆军某边防团女兵布怕塔木汗·吾布力卡司木分享起自己参加第五届冬季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感悟:“在赛场奋力拼搏时,我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祖国,这就是我的使命!”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凭借顽强毅力,在女子8公里越野跑项目中以 39分51秒完赛,获得个人第34名。

  “在帕米尔高原没有公路的年代,前辈接一纸命令,组成勘察小分队,背着行李、干粮,扛着导航器材,挤上‘嘎斯’汽车,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向西北进发,一头扎进未知的艰难。他们在刺骨寒风中勘测地形、标记点位,装机接线、调试设备,每一次‘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守,都为后续导航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与陆军官兵开展党旗传递。胡人荣 摄

  巡礼分队官兵、通信排长胡玉一段动情的讲述让现场很多人都湿了眼眶,她曾在该部组织的“红其拉甫传人的‘风雅颂’”军旅诗词朗诵会拔得头筹。她向记者透露,自己和导航站的前辈来自同一支部队,曾经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看录像、读资料来感悟气象导航站精神。如今身处现地,让她无数次触碰过的那段文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她对“使命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也让那段承载着气象导航站精神与信念的文字,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符号,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情感与力量,在她心中激荡。

  这场“云端”对话感人至深。因为身体原因,大部分气象导航站的老兵无法来到这一地理高地,但是通过血脉传承,在他们心中,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早已是精神的高地,是对“坚决完成任务”最好的诠释。

  “国家把在帕米尔高原之巅建设气象导航站的重任交予我们这支部队,不仅是地理距离的考量,更是对我们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信赖。我们接过使命,毅然再次西进。”谈起第一次西进新疆,曾在气象导航站工作的老兵莫本贤动情地说。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参观红其拉甫边防连开展现地教育。胡人荣 摄

  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特殊使命召唤,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毅然放下个人得失,西进戈壁边关。他们风餐露宿,以帐篷为营、以风沙为伴,在荒芜之地建起部队。官兵们在攻克重重难关中,在一个个艰巨任务前,淬炼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催生出“一定能完成任务”的信心。所以,赴帕米尔高原建设气象导航站,对这支部队官兵来说,是使命的感召。

  “牵头多支部队展开实战化训练、探索多兵种协同指挥新模式……无论是大漠戈壁的演习演练,还是雪域高原的异地驻训,无论环境多恶劣、任务多艰巨,我们始终以过硬素质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使命。”最后,部队军史长廊红色讲解员、中士陈超不由得向先辈们讲述起新时代部队转型跨越和官兵奋斗强军的故事。他眼中的憧憬和语气里的生机,让记者仿佛看到这支英雄部队生生不息的传承与无限可能……

  技术的跨越

  导航台——地面建立的一种向空中发出电波信号的特殊设备。飞机上的导航设备在指定频率上接收到信令后,导航仪便会引导飞机朝着正确航向飞去。

  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路一路向深处驶去,沿途的地形地貌愈发呈现出60年前高原的模样。为了更深入地感悟气象导航站的精神,小分队的官兵们朝着“明铁盖”地域进发。行进途中,陆志勇开始向大家普及“导航”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他们终于看到“明铁盖”的路标孤零零地矗立在路边时,陆志勇激动地叫停了车队。“明铁盖”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千只羊”,这里就是最初那片 “一顶帐篷挡风雪、三块石头支起锅” 的导航阵地。

  那个渐远的年代,18名官兵仅用14天便成功开辟了被现代人誉为“空中丝绸之路”的航线。这一壮举,不仅依靠着他们钢铁般的意志,更得益于探索出的科学的气象导航标测体系。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与陆军官兵共同巡逻。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问询历史亲历者,巡礼分队官兵初步梳理出了这支队伍的人员构成——导航调配员、通信报务员、油机员、气象观测员、炊事员和警卫人员。

  别看队伍规模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陆志勇指着明铁盖一处不知名的区域,向官兵们详细演示起了60年前的气象导航模式,各项工作都在艰难却有序地推进着。

  地形勘测兵背着罗盘皮尺,在高原上艰难跋涉,在地图上一笔一画地标注出地形特征,只为给导航站选定最佳的建设位置;导航调配员顶风冒雪架设导航机、开启导航灯,用最原始却有效的编码,为飞行员在复杂的高原空域指引方向。如果机器功率过低,地面上还设有辅助导航标识,巨大的彩色方向标志或是风口处熊熊燃烧的篝火,都是为飞行安全准备的辅助指引;气象观测员裹紧已经冻硬的棉衣,用冻得发紫的双手握着测量仪器、放飞氢气球,认真记录下气温、湿度等关键数据;通信报务员以最快的速度架设好通信设备,将数据编码后通过无线电传输,帮助飞行员提前了解航路天气状况,做好应对准备。

  正是官兵们用最原始的设备器件通力协作,在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在气象导航的“空白之地”,迅速担负起出国专机和国际航班的导航及气象资料保障任务。他们凭借精准的气象信息、专业的导航技术和一套高效完整的工作模式,截至撤编,累计采集15.05万余份气象资料,优质率100%,安全护航国际航班和专机2.46万多架次,为中国气象导航事业埋下了一颗技术的“火种”。

  时光飞逝。6月2日,在建站60周年当天,陆志勇作为“红其拉甫模范气象导航站”的老兵代表,来到现部队参观导航台的建设。各台站的协同运作模式还能看到当年的影子,但是装备技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红其拉甫精神的碰撞。胡人荣 摄

  “陆老,这是我们现在的主战装备。”设备方舱里,某导航台台长刘字垒笔直地站在一台银灰色的智能化导航设备前,手指轻轻触碰某一按键,设备便发出了 “01” 的告警声,“当年机器的‘高原病’,让前辈们在零下近40℃的严寒环境中折腾整夜,甚至要用体温焐热器件来排除故障。如今,智能化的告警系统,给大多数故障都赋予了‘数字代码’。每一个数据对应哪个元器件、该拧第几颗螺丝,系统早把检修手册嵌进芯片里了,大大提升了维护保养效率。”

  老人轻轻摩挲着设备外壳的散热格栅,感慨地说道:“当年我们为了让装备能快速启动,给机器裹棉被、生火炉。有一回暴风雪封山、设备停转,大伙轮流手摇发电机启动供电近4个小时,最后胳膊都抬不起来……”

  一个甲子的时光,说慢很慢,它细细记录下了两代气象导航兵的故事;说快又很快,装备已实现了从“体温传热”到“电子感知”的巨大跨越。

  在新台站,陆志勇看到了更多令人惊叹的“跨越”。

  装备变得更便携了,体积和重量大幅缩减,曾经需要十几人才能抬动的设备,如今3人就能轻松携带部署;依托卫星信号,导航站拥有了异地部署能力,即便地处低海拔区域,也能远程为高原空域的飞机导航,打破了地理限制;机动化水平大幅提升,机动导航车可以快速抵达指定区域“补盲”,确保导航任务无死角;昔日肩扛手抬、纸笔记录的气象观测,如今被一体化智能设备革新,只需一键轻点,温湿度、气压、风速等数据就能实现自动采集上传,高原的风云变幻尽在掌握。

  提起气象导航站,人们常常会讲起这样的故事——官兵们用被子、褥子、棉衣点燃两堆篝火,连接成导航线作为辅助手段。在新时代,这个故事还可以这样讲——前辈们,你们再也不用脱下御寒的棉衣为飞机导航。如今,算力和芯片推进了技术的迭代,创新探索的火炬将永不熄灭,照亮祖国航空事业不断前行的道路。

  荣誉的勋章

  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色峡谷”的红其拉甫,雪峰刺破云霄、云海翻涌不息、戈壁诉说苍凉。这片被极端自然环境重重包裹的土地,却因无数坚守者的身影,孕育出多种精神坐标,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红其拉甫”精神。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小分队在参观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荣誉室。胡人荣 摄

  为深入解码“红其拉甫”精神的内涵,巡礼分队官兵走进多个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体,更深入探寻这片土地。

  曾任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副教导员的高华瑜,是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获得者,在红其拉甫战斗了15年。他忙过一个个春天、又忙过一个个冬天,将自己的宝贵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胃病、肝腹水,最终因肝癌晚期在38岁的年纪就英年早逝。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小分队在参观红其拉甫边防连荣誉室。胡人荣 摄

  那年深冬,红其拉甫边防连执行例行巡逻任务时突遇暴风雪,能见度不足5米,战士们用安全绳相互串联,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前行。新兵体力不支摔倒,班长毫不犹豫脱下大衣裹住新兵,自己却被冻伤。即便如此,巡逻队也咬牙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捍卫“卫国戍边模范连”的荣誉。

  在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边防线,一场雪崩将刚刚勘测好的边境巡逻道路掩埋。护边员巴依卡带领塔吉克老乡,背着干粮、牵着牦牛,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开辟通道。他们用身体抵挡风雪,义务为边防官兵指引方向,连续36小时未合眼。当任务完成,他的眉毛结满冰霜,却坚定地说:“守住界碑就是守住我们的家,这是我们一家三代的传承。”

  在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然降临,严重影响通关秩序。边检员们顶风冒雪,在零下30℃的严寒中,逐一核验出入境人员信息,帮助旅客搬运行李、疏导车辆。即便睫毛结满冰霜,他们仍坚守岗位,确保“零差错、零延误”,用行动守护国门的尊严与荣誉。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小分队在参观红其拉甫边防连荣誉室。胡人荣 摄

  是什么铸就了如此的坚守?

  为了寻找答案,小分队官兵走进了边防连荣誉室、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红色场所。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史馆,“卫国戍边模范连”等12项国家级荣誉锦旗静静悬挂,每一面锦旗都承载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凝结着高原官兵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赤胆忠诚;在提孜那甫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勋章与证书,无声地诉说着三代守边人用脚步丈量国界的艰辛岁月,这是他们在“雪域天路”上刻下的不朽印记;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荣誉室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门卫士标兵单位 ”等37项省部级以上荣誉陈列在展柜中熠熠生辉,每份荣誉都映照着边检人以忠诚丈量国界、用担当守护安宁的铿锵足迹。

  在这里,巡礼分队官兵深刻感受到,一个个荣誉的勋章,早已化作激励每名红其拉甫传人不断前行的磅礴力量。

  寻访之旅即将接近尾声。启程返营之前,巡礼分队官兵再次来到了红其拉甫气象导航台旧址,象征着荣誉的“嘉勉电”照壁墙仍静静矗立在院子中央。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嘉勉电修复后的现状。胡人荣 摄

  对于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的官兵们而言,荣誉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信仰。当收信机传来内容为周总理嘉勉电的信号时,原气象导航台长胡元超激动得热泪盈眶:“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挂念着我们这些普通战士!”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官兵的心声,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戍守空疆的信念。

  1990年7月7日,该站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气象导航站” 荣誉称号,成为人民空军成立以来第7个获此殊荣的英雄集体。从那以后,“珍惜荣誉、再立新功”的石碑屹立在站内,成为每一位官兵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航灯”。

  珍惜荣誉,砥砺奋进。原气象导航站的官兵自发地把周总理的嘉勉电原文刻在了一面墙上,巡礼分队官兵、通信连下士胡人荣虽然不是首次来到这里,但他坦言每次看到这面墙,都会被这份荣誉深深感染。

  据记录,气象导航站先后26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嘉勉和慰问,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这些荣誉,是导航站官兵对抗大风、暴雪、缺氧等恶劣环境的重要动力。

  但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风雪中坚守,在困难中奋勇前行。作为“红其拉甫”精神的传人,荣誉早已融入每一个坚守者的血脉。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小分队在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听取故事讲解。胡人荣 摄

  新时代的导航兵操作着智能化装备系统,用科技赋能守护前辈用篝火照亮的航路;年轻的护边员带着卫星定位仪穿行戈壁,进一步将巡逻轨迹树立为“流动的界碑”;边防连的新战士入营,会庄重地为界碑描红,在接过钢枪的同时,一起接过“国门卫士”的接力棒……

  每个群体都在用行动诠释——坚守战位,就是让荣誉的勋章在风雪中淬火成钢;守护荣誉,就是让红色的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红其拉甫的风掠过巍峨雪山,将“坚守荣誉”的信念吹进战位。当导航数据穿越厚重云层,当验讫章盖印在通关护照上,当界碑在阳光下闪耀如新,每个坚守的身影都在书写同一句话: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高原的界河,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勋章。

驻疆空军部队赴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开展“红色基因巡礼”活动侧记

  小分队在国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胡人荣 摄

  这座永不熄灭的“精神航灯”,将永远照亮红其拉甫这片热土,激励着无数的传承者在坚守中砥砺前行。(周叶青、李南辛)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智博会上感受“智慧”养老生活

  • 走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