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守井人,“死亡之海”中的守绿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守井人,“死亡之海”中的守绿者

来源:央视网2024-08-22 15:11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公路虽建在连梭梭树都难以存活的生命禁区里,沿途却分布了108座水井房,每隔4公里便能看到一座红顶的蓝房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方便油气运输,1995年9月,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公路北起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南到和田地区民丰县,全长522公里。

  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种植了梭梭、红柳、沙拐枣等各类耐盐性较强的灌木2000多万株。

  每座水井房通过抽取地下水滴灌防护林。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在公路沿途的108座水井房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

  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共4公里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及时检修水管,等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他们来自陕西农村。安国正介绍,目前防护林采用轮灌制度,在他所负责的4公里范围内一共有56个阀门,他需要根据水压及时调整阀门,让井水通过遍布树林间的黑色软管向苗木供水,确保这4公里范围内的植物每26天左右能“喝”到一次水。

  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含盐量很高,别说饮用,连洗衣服也洗不干净,只能用来灌溉耐盐碱的植物。虽说守着水井,守井人日常需要的食物、生活用水都要靠保障车定时运送,生活在这里,节约用水是必须学习的第一课。“洗脸的水接着洗脚,刷锅、洗菜的水可以浇花。”宋雯说。

  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今年春天,10号水井房刚装上空调,在这之前,每年七月、八月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

  沙漠干旱少雨,高温天气多,风沙也大,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每次刮完风沙,凉席上、桶盖上……到处都是沙子,宋雯爱干净,但有时候她上午刚打扫干净,下午风沙就又来了。

  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更难战胜的是孤独。守井人大多来自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许多人都是经同村人介绍来到沙漠的。2023年,安国正把妹妹从老家叫到沙漠,妹妹夫妻俩如今守在8号水井房。

  尽管兄妹俩只相距8公里,却不能常常见面。前些年,大家忙完工作后,有时还会骑自行车去其他水井房串门,自从有人在公路上骑车发生意外后,自行车也不能骑了,去哪儿都得靠步行。妹妹刚来时不习惯,宋雯为了去看望她,会到路边拦一辆过路车,让对方把自己载到8号水井房。

  安国正说,守井人的年龄集中在五六十岁,来到这里都是想为自己挣一份养老钱,“现在的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娃自己还要养娃,不要给儿女添麻烦”。

  安国正觉得沙漠条件虽然艰苦,但比种地轻松,他今年60岁,这个年纪如今很难在老家找到相对轻松又能赚钱的工作。守井夫妻每个月收入共5000元,除去日常开支,安国正夫妻俩一年下来能攒下三四万元。去年儿子装修老家房子,他们给儿子转了5万元。“要是在老家哪里能弄来5万块钱?”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甚至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沙漠公路建设时,曾有人预言它终将被风沙掩埋。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生命禁区里,树木守护着公路,而人们则守护着树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