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厦门港疏浚航道维护港池拥抱大船时代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要闻 > 正文

厦门港疏浚航道维护港池拥抱大船时代

来源:厦门日报2023-03-10 16:16

  近日,“地中海丹尼特”“马士基艾佛拉”“美庚马士基”接连驶入厦门港。这些15万吨、20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船舶,并不是厦门港的“稀客”——当前,厦门港已成为全世界巨轮的“打卡”胜地。

  “一寸水、千吨货”道出了厦门港成功拥抱“大船时代”的秘诀。深水航道、深水码头发展与船舶大型化发展互为基础、互为促进、互为支撑。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厦门港口管理局牵头统筹厦门港航道疏浚工程、厦门港(海沧、东渡、翔安港区)码头港池水域维护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了航道和港池统一维护的重大升级,为港口生产提供优质的水深保障和通行保障,让厦门港船舶接待服务能力始终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创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所谓统一维护模式,是指将航道和港池水域看作一个整体,开展统一招标、统一施工和统一管理。厦门港口管理局表示,该模式自2019年启用后,效果立竿见影,至今没有一个艘次因水深问题延迟靠泊,船舶靠泊和航道通航保障率均达100%,还解决了航道与港池维护疏浚不同步等问题,为厦门港打造“平安航道”、进一步提升航运能级作出重要贡献。

  下好统一维护“一盘棋”

  日前,记者跟随交通船来到海沧港区4#泊位附近,一艘专“吃”淤泥的“厦港浚001”号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正在海上进行常态化维护施工,船长陈文家指挥操耙手操纵耙臂,把一个“大吸管”插到10多米深的水下,不多时,淤泥就被吸入船底的泥舱里。就这样,耙吸船一边航行,一边“翻江倒海”,待泥舱全部装满,就驶向约40公里外的东碇岛抛泥。

  厦门港务建设集团项目负责人李珊介绍,目前有多艘耙吸船和抓斗船、泥驳船常态化驻守厦门港,以常年定期维护和一次性维护(比如遇异常回淤或者有紧急情况,常驻船舶会立马进行抢通施工)相结合的作业方式,牢牢守住水深这条港口“生命线”,为港口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由于上游来泥沙,在海水“推波助澜”作用下,航道和港池水域易发生回淤,需进行常态化专业化的疏浚清淤维护,令其达到足够面积和水深,通俗来讲就是“能走更大的船”。换言之,若没有航道和港池统一维护的助力,世界一流港口的建设就缺少重要支撑,更难以催生经由港口串联起的对外贸易之路。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因维护标准、施工单位、维护时段等不同,航道和港池维护疏浚交叉干扰、相互影响,造成维护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甚至影响部分码头企业生产经营,各码头经常因此“扯皮”。一位码头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航道和港池交由第三方来统一维护后,大家再也没“红过脸”,施工作业结合码头生产“一盘棋”规划,破解了“各自为政”导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维护疏浚效率和港区通航保证率,各码头企业也有更多精力和资源专注生产。

  厦门港生产繁忙,进出港船舶船型大、种类多、流量密集,通航环境复杂,维护疏浚难度较为突出。“由于施工期间并不禁航,我们只能抢抓港口生产的空档期,采取快速突击、见缝插针的作业方式,来确保维护疏浚的及时性。”李珊说,得益于港口、海事、引航等相关单位和码头企业的大力支持,海沧、东渡、翔安三大主要港区去年完成清淤疏浚作业量384.86万立方米,航道和港池水深考核均满足技术要求,顺利保障大型船舶安全进出港和靠泊。

  为维护装上“智慧大脑”

  去年5月,厦门港启用智慧疏浚系统,该系统整合了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定位、GIS等技术,通过船载硬件设备便可远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相当于装上了“智慧眼”和“智慧大脑”。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引入,紧跟全港智能化建设步伐,我们也不断调整工程作业船舶监管模式。”厦门港务建设集团工程技术部负责人柯宇翔表示,目前所有施工船舶均安装智慧作业系统,通过实时定位、轨迹回放、视频监控三大板块,可详细展示、记录船舶作业过程信息,为完整作业链路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柯宇翔说,港口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市场需求变化,倒逼航道和港池维护作业监管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还要辅之以旁站监理制度,全方位监控船舶动态和现场施工作业操作流程等是否合规、船舶抛泥是否到位,根除施工船舶过度溢流、偷抛、乱抛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

  在此基础上,厦门港务建设集团组建了专门团队,对疏浚数据进行全周期收集,致力于从量化分析层面深度挖潜,让大数据“说话”。

  这些数据能发挥什么作用?“通过每日监测统计、每月汇总数据形成维护记录并计入工程数据统计表,后续可应用于航道和港池回淤强度统计、维护效率分析和下一年度维护工程量测算等方面。”柯宇翔说,这便于更科学地在“补短板”的同时,实现提质增效降本,进而对全港优化航道和港池维护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厦门是国家确认的港口型物流枢纽,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的角度看,航道和港池是巨轮进出港的通路,只有航道和港池安全、畅通、稳定,才能带来更多航线、货物聚集。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在维护疏浚智能化监管模式以及作业船舶先进程度、动力装备上不断优化提升,夯实“智慧港口”建设的基础,为厦门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支撑巩固厦门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助力世界一流港口、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点击】

  厦门港航道疏浚以及海沧、东渡、翔安港区码头港池水域维护工程均为厦门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厦门港口管理局牵头,厦门港航道保障中心(航道)、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港池)作为业主单位,厦门港务建设集团负责建设管理,针对航道和港池(船舶停泊、回旋水域)进行统一维护疏浚,目前涉及维护总面积约21.31平方公里(其中航道约14.23平方公里、港池约7.08平方公里)。(记者 汤海波 通讯员 龚小婉 陈婉莉)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空降兵军

  • 第七届进博会丨中国馆展现崭新气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IgE是过敏反应的核心免疫球蛋白,其与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合生化、细胞和免疫等多种技术,揭示了FcεRI在生理状态下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2024-11-06 10:30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维时空谱遥感数据综合与表征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多维数据格式MDD,并获授权PCT发明专利。
2024-11-06 10:30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数目等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4-11-06 10:25
期待更多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引领孩子们走进精彩的科学世界,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产生探索未知的更大热情。
2024-11-06 10:24
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突破学科壁垒,主动关注学科边缘,积极参与学科交叉,在新方向新领域新赛道新战场,提出新问题,破解新难题,取得新成就。
2024-11-06 10:23
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的新方法,有望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葡萄品种创新,并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种提供方法参考。
2024-11-05 10:22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在物联网基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2024-11-05 10:21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打破世界纪录,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
2024-11-05 10:19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2024-11-05 10:16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4日在京举行,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大会审议。
2024-11-05 10:14
11月4日,总重量约34.6公斤的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斑马鱼培养基、氨基酸、寡肽、产甲烷古菌、极端环境微生物等24种生命实验样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24-11-05 04:25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超充站670座,并计划今年底前累计建设1000座,这让深圳实现“超充之城”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2024-11-04 21:21
“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
2024-11-04 09:57
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2024-11-04 09:56
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
2024-11-04 09:54
“三峡水库蓄水后,显著改善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的航道条件,库区干流航道等级由Ⅲ级提高为Ⅰ级。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深渡河村属三峡库区淹没区,2014年前,因为坐落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这里村民追求发展、富裕的步履走得很艰难。
2024-11-04 09:53
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2024-11-04 09:52
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
2024-11-01 04:20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2024-11-01 04:20
为什么而科研?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兴趣,是理想,亦是责任!
2024-11-01 04: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