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厦门:以匠心为本 持续刷新城市高颜值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当地新闻 > 正文

厦门:以匠心为本 持续刷新城市高颜值

来源:厦门日报2023-02-03 10:36

  厦门的生态美,源于天然造化,成于积淀传承,精于“绣花”功夫。图为白鹭洲美景如画。(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刘丽英 马燕茹)

  刚刚过去的春节,厦门旅游接待人数迎来强劲复苏。百度热搜大数据显示,厦门位列春节国内旅游目的地TOP10第三位。

  厦门缘何如此受欢迎?高颜值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前列;这里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点位比86.4%;这里绿树葱茏、四季繁花常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

  厦门的生态美,源于天然造化,成于积淀传承,精于“绣花”功夫。厦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建设全过程,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持续刷新城市高颜值,为全国探索贡献更多“厦门经验”“厦门模式”,让“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厦门美丽而永恒的标签。

  看得见的高颜值,感受得到的幸福感。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率测评中,厦门位居第一位。

  红色

  构筑“保护红”

  打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

  红色时常代表警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生态保护红线”。

  厦门把六成以上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控制线,为青山绿水撑起“保护伞”——厦门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线管控,划定约303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和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构建了“一屏、一湾、十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长效治理新常态。

  高楼林立,碧海相拥,城市与自然保护区紧密相邻。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定守护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设立了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如今,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中华白海豚保护经验成为全国标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厦门全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创新实施生态综合管控,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法律规章更加健全,管控能力得到提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态空间体系。

  绿色

  同绘“生态绿”

  城市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

  绿,是城市的精神,是百姓的福祉。

  特区成立之初,全市的行道树总量只有2万多株,大约只有现在环岛路乔木总数的三分之一,街心小花园和小绿地共15处,总面积加起来不过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而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

  在厦门这块版图上,绿色的摹绘始终没有停笔。以2022年来说,厦门新增或改造提升园林绿地424公顷、绿道61公里、郊野公园112公顷;完成34处“口袋公园”建设,打造中山公园、高林公园、集美凤凰花公园等6个精品公园;成功举办2022年植树节系列活动,完成义务植树375.1万人次,折算植树1237.3万株。

  140多座公园星罗棋布,16000多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郁郁葱葱,数万公顷林地生机盎然……目前,厦门城区实现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15分钟可到公园。

  厦门还越发注重拓展城市生态休闲空间,2022年打造白鹭洲西公园1.1公里长彩色沥青路面健身环道、植物园南门环东宅坑水库健身步道,实施海湾公园亲子及青少年健身设施试点项目,群众在享受高颜值高品质的园区景观时有更多的获得感。不久前,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二期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市民游客必到的热门“打卡点”。

  经过多年探索完善,厦门还率先全国建立陆海统筹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评价机制,打造了思明区东坪山生态旅游区、湖里区湖边水库等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

  蓝色

  共享“常态蓝”

  蓝天碧水成市民生活“标配”

  “生态绿”是厦门亮丽的底色,“常态蓝”则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

  厦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一个个生态保护大手笔次第展开。

  重点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管控和轻微污染天气应对等工作,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6,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持续保持前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四项指标达“十三五”以来最低值,细颗粒物(PM2.5)连续三年并列全省第一。

  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厦门市海域面积约333.3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5公里,为实现海漂垃圾“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目标,厦门实施“三个打通”(打通陆地和海洋、打通厦门和漳泉、打通分工和协作),强化岸上管、流域拦,实现链条化无缝衔接,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从2016年的56.7%提高到2021年的87.3%。入海排放口整治经验被生态环境部推广。

  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流域综合治理……久久为功,结出累累硕果。厦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2022年厦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03.5万吨/日。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农村污水治理这个短板,厦门成功打造农村污水系统治理长效治理新机制新模式,全市1216个自然村全部完成农村污水提升治理任务,并成功打造了翔安大帽山、海沧贞庵、同安沟墘等一批治理成效显著的示范村庄。

  亮点

  生活垃圾分类

  “厦门模式”

  厦门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当垃圾分类成为顺手而为的日常习惯,厦门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也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厦门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推进“双碳”工作目标来抓。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厦门垃圾分类持续领跑全国。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 参与率达97%,准确率达85%以上,垃圾日产量增长率下降至3% 以下,人均垃圾日产量下降至0.95千克,回收利用率达到42%。

  全市共完成200座垃圾屋(亭)建设工作;创建2个省级示范区、39个样板片区和30个最美投放点。

  据介绍,厦门颁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制定20多项配套制度,坚持党委政府统筹,城乡一体设计,前中后端一起抓,同时加大建设,建立了规范统一的分类投放、收集设施,直运为主的分类运输设施,以及高效匹配的分类处理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完成高楼撤桶、合并投放点、餐厨垃圾处理、低值可回收等节点攻坚,推进源头减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设施,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每户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倒逼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

  与此同时,厦门注重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成立垃圾分类学院,加大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媒体、学校“小手拉大手”、社区督导、志愿服务等全方位宣传发动生活垃圾分类,并建立“互联网+暗访”为主的督导考评和执法处罚、信息监管机制,实现精细管理。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同心:储农资 修农机 保春耕

  • 早春时节田间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