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刚刚通报!漳州新增3例阳性!曾三次核酸阴性!厦门疾控紧急提醒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当地新闻 > 正文

刚刚通报!漳州新增3例阳性!曾三次核酸阴性!厦门疾控紧急提醒

来源:海峡导报2022-07-13 16:40

  最新通告!

  漳州新增3例阳性!曾三次核酸阴性!

  累计1+9例!

  漳州市芗城区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工作指挥部通告

  〔2022〕第20号

  2022年7月11日,芗城区在集中隔离点发现3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经市级专家组会诊,确定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截至7月11日20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9例。

  无症状感染者7-9:7月8日、9日、10日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月11日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已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观察。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要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进行诊治,就医过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及以上级别口罩,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漳州市芗城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

  2022年7月11日

  刚刚发布!

  厦门疾控紧急提醒 !

  7月10日,全国新增报告46例本土确诊病例、30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涉及17个省份。

  广东省广州市、茂名市、清远市、韶关市、东莞市、江门市、甘肃省白银市、兰州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规定划定高、中、低风险区。

  厦门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

  我市实行免费核酸检测服务(部分核酸检测点延长至20时)。

  有涉疫地区旅居史的入(返)厦人员,需主动向社区、单位或酒店报备,根据出发地和途经地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对7天内有高风险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旅居史的入(返)厦人员: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7天内有中风险区旅居史的入(返)厦人员:实施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对7天内有低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旅居史的入(返)厦人员:应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入厦后3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

  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与香港、澳门有口岸相连的除外)入(返)厦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其余涉疫地区入厦人员,倡议入厦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

  请广大市民朋友接触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快递、物品时,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并对内外包装进行消毒,处理完后要及时洗手并更换口罩。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式,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具有保护效力。在没有接种禁忌的情况下,请符合条件的市民尽快接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后满半年,尽快接种加强针。

刚刚通报!漳州新增3例阳性!曾三次核酸阴性!厦门疾控紧急提醒

  7月12日这些地方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刚刚通报!漳州新增3例阳性!曾三次核酸阴性!厦门疾控紧急提醒

  综合:芗城融媒、厦门疾控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