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全生产月”期间 厦门多样活动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要闻 > 正文

“安全生产月”期间 厦门多样活动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来源:厦门日报2022-07-04 13:33

  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2022年厦门市“安全生产月”系列报道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林业)今年6月是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轨道集团高度重视,紧抓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均须多积尺寸之功。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轨道交通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技术难题,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点也较多。“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水平,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行稳致远。”该负责人说。

  在工地开展核酸检测,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厦门轨道集团供图)

  深化宣贯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不放松,疫情防控不松懈。近日,市地铁办联合轨道集团开展疫情防控宣贯,邀请市疾控中心防疫专家宣贯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防控体系建立、人员管理、施工场所管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都需要围绕这三点开展。”在宣贯会上,防疫专家为厦门地铁建设疫情防控“把脉开方”,并对施工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方案和要求。

  此外,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市地铁办、轨道集团有序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如组织各参建单位观看《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专题片、新《安全生产法》专家解读、《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专题宣教片、《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盘点》警示教育片等安全生产专题片;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悬挂“积极开展202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等安全标语、安全警句……

  “安全生产工作要抓在平常、严在经常,重在常抓不懈、入脑入心。”市地铁办相关负责人说,做好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要切实确保安全生产平稳可控、质量保障坚强有力。

  2022年度厦门市轨道建设工程综合应急演练在地铁6号线华侨大学站项目现场举行。(潘介东摄)

  开展四项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平时真抓实练,“战”时才能临危不乱。6月23日下午,2022年度厦门市轨道建设工程综合应急演练在地铁6号线华侨大学站项目现场举行。本次演练,轨道集团和相关参建单位先后进行“防汛应急响应”“地铁车站水淹救援”“地铁保护突发事件”和“地铁施工扬尘防治”四个科目的演练。

  6月20日,受西南急流影响,接到气象台暴雨预警后,轨道集团和项目部立即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落实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易涝点预判、暴雨期间巡查、检查施工用电情况、应急物资部署、防汛自查等各项防范措施。

  6月21日,在遭遇大暴雨后,华侨大学站管养路段因地势低洼,大量雨水汇聚,积水水位已达到警戒水位。轨道应急抢险中心接到指令后,立即携带救援设备、抽调应急排水车赶赴华侨大学站施工现场。在他们的救援下,成功阻挡了洪水灌入车站结构,险情得到控制。

  6月23日,某勘探单位在未办理相关地保手续情况下,在地铁安全保护区域进行钻探施工,钻头击穿盾构管片,地下水顺着击穿孔洞携带泥沙涌入盾构区间。现场巡查人员第一时间上报险情,轨道应急抢险中心迅速赶到现场,经过3个小时紧张地抢修,终于完成孔洞封堵、地面注浆和路面修复工作。

  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发布空气质量时报,预计未来连续两个时段出现轻微污染天气。各项目指挥部督促施工现场落实了相应应对措施,如暂停土方开挖、石料开采和各类场平工作;停止渣土车运输;喷淋、雾炮系统全部不间断作业,直至响应终止。

  通过演练,检验了轨道集团和各参建单位在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应急联动及救援处置的全方位管控效能,验证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建设各方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应急反应、组织协调、现场处置等多方面的响应能力。

  从严从紧从细落实防疫工作

  对于工程建设来说,筑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重防线”,离不开环环相扣的“制度链”和层层压实的“责任链”。

  市地铁办、轨道集团介绍,目前厦门地铁已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常态化防疫机制,采取参建在厦人员登记造册、紧盯防疫政策并动态跟踪管控、现场严格落实封闭管理、加强人员上岗管理、核酸检测进工地等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构筑“抗疫防线”。

  建档“全覆盖”,防控无死角。对各参建单位在厦职工、家属、劳务人员全部登记造册,记录入厦时间、抵厦前14天行程轨迹、现居住地、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联系方式等完整信息。每日更新统计现有在厦人员(含职工及家属、劳务人员)、当日离厦人员及当日新入厦人员情况;专人实时关注厦门市防疫信息发布,及时摸排在厦参建人员是否有中高风险地区、有本土病例报告的区域所在市旅居史,督促严格落实社区防疫要求;每周形成防疫简报。

  严控新进人员流入,筑牢“外防输入”防线。新进人员抵厦前须持健康码、行程卡报轨道集团审批,不接收中高风险区域、有本土病例发生城市所在县(县级市、区)人员;外省新进人员及省内有本土病例所在城市新进人员还须持入厦前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并在抵厦后报告社区及轨道集团。新进人员上岗前须“3天3测”,合格前单独居住,合格后方可上岗。

  地铁工地实施“封闭式”管理,减少人员流动。各项目部、宿舍区、工地实行封闭式管理,食品、用品等物资指定专人定向采购;门岗测温并严查三码,所有进入项目驻地和工地的人员严格测体温、查“三码”。

  核酸检测请进工地,防疫生产齐步走。实行核酸检测循环覆盖机制,每半个月抽检50%人员(覆盖各班组),每个月全员覆盖一次;各参建单位在组织核酸检测时,联系外部核酸检测单位上门服务,到项目驻地开展核酸检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一箭八星!我国成功发射天仪41星等8颗卫星

  • 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2024-09-24 09:24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3 09:35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