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漫步林场 看山脊起伏 赏绿树繁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要闻 > 正文

漫步林场 看山脊起伏 赏绿树繁花

来源:海西晨报2022-04-22 10:23

  科普广场

  绿树成荫的林间小道。

  漫步登山健身道,感受山野趣味。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傅曦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沐浴在温柔的春风里,一路繁花相送,满眼春色,正是踏青的好时节。20年前,一提到踏青好去处,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坂头林场。近年来,随着厦门市大力推进绿地公园、健康步道等建设,各项便民设施不断完善,坂头林场在人们的记忆里越来越遥远。

  近日,好消息传来,坂头林场“一场一景”建设正全面推进,目前已完成一、二、三期,第四期正在结合省现代林场试点逐年建设,届时将成为市民休闲、游憩和康养的好去处。

  那么,“一场一景”前三期建设成果如何?第四期将如何规划?近日,记者前往坂头林场进行实地探访。

  因地制宜

  打造“三园三廊”

  上周末,坂头林场斑叶彩叶科普教育园欢声笑语不断,不少游客和市民带着孩子来这个“植物大观园”观赏游览。园区内包含部分珍稀名贵树种,如沉香、台湾牛樟、檀木、楠木等,市民在林间休闲散步时,还能了解树种知识。

  据了解,根据《福建省林业局关于积极推进全省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建设的通知》和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的部署,坂头林场自2019年起在厦门率先启动了“一场一景”建设。在严格保护林场原有生态的前提下,遵循“生态修复,生态优化,生态共享”的原则,规划了四期进行建设,目前已完成一、二、三期,建设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了斑叶彩叶科普教育园、山地园和滨水园,还配套完成了科普广场、生态停车场的建设。

  此外,坂头林场还在现有山中步道及园区步道基础上,整合荒废的交通道路网络,建立三条游憩绿道——登山健身道、科普游览道,以及滨水观光道。记者沿着新建成的登山健身道行走,路遇一对老夫妻,他们兴奋地说道:“这条绿道建得真好,沿途还有各种果树,来这里呼吸清新空气,看看绿色风景,真是心旷神怡!”

  “林场面积更大,环境更好,山野趣味浓,更适合市民踏青游玩。”坂头林场场长王桂存说。

  不断升级

  营造彩化景观带

  在“一场一景”第四期的规划建设中,坂头林场结合省现代林场试点,以计划改建的416县道为主线,沿着石兜水库大坝至原许庄村旧址的“厦门第二水源”——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的留滞库,打造一条约12公里的观叶观花的“彩化景观带”。

  此外,坂头林场还将根据原生林地生境及纬度高低、光照条件等因素,充分研究植物的生长习性,选种近10种树种,打造一条集本土物种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带状健康步道,让群众共享绿色优质生态福利,第四期预计于2024年完工。

  “相较于其他林场,坂头林场的发展空间较大,园区内水系资源丰富,山脊线延绵起伏,还有很多可开发的空间,‘一场一景’建设完成后,将形成以林场场部生态教育为主的集中集散点,依托带状健康步道,终点与留滞库水利湿地景观相衔接的森林生态共享景区,为市民群众提供集游览、健身、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共享生态乐园。”王桂存说。

  名片

  厦门坂头国有防护林场

  福建省厦门坂头国有防护林场始建于1959年10月,位于厦门市集美区西北部,总面积76148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库区涵养条件。

  1995年,厦门市政府常务会议将坂头林场定为“林业保护区”,2003年福建省林业厅将坂头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环境保护林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林场基本实现了建场初期定下的保护生态环境与森林景观资源、水源涵养与水库防护的目标,从原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现在的绿水青山,基本实现了全面绿化,形成混交型多层次的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水源安全保障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能力。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湖南华容团洲垸转移群众安置点

  • 马连义:用情呵护美丽海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倾向于前往游泳场所或待在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内活动。专家提示,在这些场所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2024-07-08 09:49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至关重要的是,SRO提供了详细的原子级蓝图,增强了人们对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建模和最终预测的能力。
2024-07-08 09:18
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2024-07-08 09:3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代写论文。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2024-07-08 09:34
海草床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具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  仲夏时节,漫步在黄渤海海域近岸,可见成片盛开着花朵的海草床。要想恢复“海底草原”,亟待加强保护,如建立保护区;也需开展生态修复,即“海底种草”。
2024-07-08 09:28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风电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也因此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追风者”。
2024-07-08 09:02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2024-07-05 09:00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07-05 09:00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2024-07-05 08:59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2024-07-05 08:57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2024-07-05 08:55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2024-07-05 06:3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2024-07-05 06:35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2024-07-04 20:26
7月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2024-07-04 08:11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2024-07-04 08:11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2024-07-04 08:10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2024-07-04 08:07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2024-07-04 06:35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2024-07-04 06: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