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焦疫情防控守护“大厦之门”——厦门疫情防控一线见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当地新闻 > 正文

聚焦疫情防控守护“大厦之门”——厦门疫情防控一线见闻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21-08-24 13: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客户端厦门8月18日电(记者颜之宏、付敏)日前,随着厦门岛内两个中风险地区“降级”,相关封控措施也一并解除,厦门的中风险地区至此“清零”。在半个多月时间里,厦门全市勠力同心,最终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

  受疫情影响,厦门机场口岸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入境口岸,而厦门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运中转站,疫情外防输入的压力非同一般,守护好“大厦之门”成为这座城市的全民行动。

  连续500多天无本土疫情后的“紧急动员令”

  “有紧急情况,立刻启动应急预案!”7月30日一早,正给职工做例行体检的厦航健康管理部高级护师马妍突然收到了来自工作群的紧急通知。

  在连续500多天没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之后,一起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关联疫情打破了城市原有的宁静。各部门快速响应,一场应对有序的抗疫阻击战打响了。

聚焦疫情防控守护“大厦之门”——厦门疫情防控一线见闻

  8月7日,在厦门市槟榔中学检测点,医务人员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发(曾德猛 摄)

  接到通知后,马妍和同事们旋即按流程疏散了体检职工,并根据此前演练,快速设立了核酸检测点,平战转换之间,厦航2000多名空勤人员就地接受了核酸检测。截至次日凌晨2时,厦航为1万余名干部职工做完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并配合疾控部门落实了相关病例密接人员和次密接人员的管控措施。

  疫情就是命令。7月30日,厦门市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全市各类线下社会培训机构暂停对外营业、群体性聚餐活动暂停、所有在厦人员非必要不离厦……有关疫情防控的措施和倡议也接连向社会发布。

  与此同时,专业调查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7月30日凌晨,厦门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副科长陈娟娟立即带领“流调小队”赶赴思明区,调查病例活动范围及人群的接触程度,开展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工作。

  截至当日晚7时,陈娟娟所在的流调团队迅速筛查出超500名密接和次密接者,并依据规程对上述人员落实集中医学观察措施,对于已前往外地的人员,厦门市疾控中心向相关地区疾控部门发函协查。

  封控期间,厦门对相关区域内人员开展了至少7轮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对近50万人开展了3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也为阴性。

  有序应对 “淡定”生活

  厦门街头的人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又都戴上了口罩。根据应急响应要求,进入超市、写字楼、生活小区等公共场所,所有人都需要佩戴口罩,亮码、测温通行。

  8月2日早上,在厦门岛内的凯傲集团旗下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一厂的大门口,一辆载有该厂员工的班车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开进厂区,而是让所有员工在厂区门口下车,所有人排队依次接受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后,方可入厂开展工作。

  该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林艺新告诉记者,公司在7月30日当天便启动了防疫应急预案,除部分同事居家办公外,公司正常业务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原料入库、生产配送和成品车入库及发货都在正常进行中。

  在交通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既要确保市内疫情不向外扩散,又要避免其他中高风险地区的疫情进入厦门。厦门火车站的进出站口均设立了客流引导、人员分散和“1米社交距离”的排队等候措施。

  7月30日之后,厦门站的客流环比下降了近七成。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市民群众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还叮嘱铁路工作人员注意防护。“这种‘淡定’归根结底来源于抗疫大考下的自信,我们也深受鼓舞。”厦门火车站值班站长林鹏说。

  “我们就是厦门,厦门就是我们”

  位于前埔社的新厦门人图书馆,是厦门市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设立的第一所公益图书馆。在前埔社被列为中风险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后,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动员新厦门人图书馆的家长志愿者加入疫情防控的志愿队伍中。

  两天时间里,一支由24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爱心帮帮团”成立了。受今年第9号台风“卢碧”的影响,原定8月5日开展的前埔社新一轮核酸检测临时被提前至4日20时开始。核酸检测时,瓢泼大雨紧随而来。“2号口需要协助维持秩序”“收到,马上到!”“3号口需要轮岗”“收到,我来”……在“爱心帮帮团”工作群里,这样的响应声此起彼伏。

  来自河南的志愿者韩恒存说:“新厦门人图书馆让我们的孩子有了课余读书的好去处,现在厦门遇到疫情,我们要共同守护好这座城市!”

聚焦疫情防控守护“大厦之门”——厦门疫情防控一线见闻

  8月7日,在厦门五一文化广场检测点,市民有序排队等待核酸检测。新华社发(曾德猛摄)

  8月7日上午7时许,西班牙籍志愿者卢斯早早来到核酸检测点准备就绪。“您好,请您扫这边的二维码登记”,卢斯一遍又一遍地用流利的中文提示引导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市民。根据安排,卢斯的志愿服务从上午8点持续至11点,像她一样参与志愿服务的还有来自新加坡、德国、意大利等国的30多名外籍人士。

  “我们就是厦门,厦门就是我们。”在应对此轮疫情的志愿者队伍中,这样的声音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大家增添了信心。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金秋“丰”景喜人

  • 多彩活动迎国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2024-09-26 10:23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在播种孕育的过程中,奔走在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基层的科普教育活动和服务平台,正不断赋予齐鲁大地科学的神奇与美好。
2024-09-26 10:17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报告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全球7个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
2024-09-26 10:16
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无数教师在中国大地上延续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2024-09-26 10:12
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落成八周年之际,“中国天眼”核心阵科学和技术研讨会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召开,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谋划FAST核心阵的科学规划和建设。
2024-09-26 09:21
大模型对未来10年—20年影响长远,做好积累‘后发先至’也是好事。
2024-09-25 12:39
9月24日10时3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21/22卫星、驭星二号05星、复旦一号卫星、天雁15星和吉天星A-01星共8颗卫星发射升空,
2024-09-25 04:20
纵观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规模成长迅速,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逐年提升。
2024-09-25 09:29
“模型崩溃”是今年7月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的问题。熊德意解读称:“真实的人类语言数据,其分布通常符合齐普夫定律,即词频与词的排序成反比关系。
2024-09-25 09:26
现代生物育种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培育性能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新一代育种技术,是种业强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
2024-09-25 09:24
许振超是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1984年,青岛港顺应集装箱装卸运输趋势,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
2024-09-25 09:2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2024-09-25 09:04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