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客户端天津9月22日电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在儿童发热的诊疗与家庭照护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日,在天津举行的“宝贝港湾新闻会客厅”,以“打破儿童发热认知鸿沟,共建科学诊疗照护体系”为主题,特别聚焦儿童发热热点问题,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呼吁推动建立从医院到家庭、从城市到乡村、从西医到中医、从内治到外治的立体化、规范化儿童发热诊疗与家庭照护体系。
9月19日至21日,第五届中西融合儿童健康大会在天津召开。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委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西融合研究发展委员会、中西融合大讲堂共同策划的“宝贝港湾新闻会客厅”在大会上举行。
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申昆玲指出,在儿童发热诊疗中,医生的专业判断与家长的治疗期待常常存在差异。许多家长因“发热恐惧症”而迫切要求用药,这背后反映出规范的儿童发热家庭评估与照护标准的缺位。她强调,应尽快建立科学的儿童发热家庭评估与照护规范,帮助家长合理判断病情、正确护理与用药。
在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马融看来,许多家庭在护理儿童发热时依赖物理降温,但普遍存在误区。他强调,儿童发热护理的核心目标应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而非单纯追求体温下降。除了合理使用中、西药物外,还可科学应用中医外治法。
江西省儿童医院一级主任医师陈强指出,在儿童发热的对症治疗中,解热镇痛药的不合理使用仍较普遍。家庭常见的误区包括:发热后马上用药,忽视体温分级和原发病治疗;剂量和方法错误,随意加量、缩短间隔或交替用药;此外,许多家长把发热等同于细菌感染,擅自合用抗菌药物。临床处方中,也存在适应证把握不当、剂型选择不合理、忽视禁忌与合并用药风险等问题。她强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院内处方——药店售药——家庭用药”全链条补齐短板。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雪峰指出,中医外治法如小儿推拿、穴位敷贴和药浴等,因操作简便、儿童接受度高,已成为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的有效手段。目前,尽管这些方法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但仍需通过高质量循证研究明确其疗效与适用范围,并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
天津药物研究院首席专家张铁军表示,我国儿童药研发正在加快,近年来在剂型、口感与安全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口服溶液、颗粒剂、口崩片以及外用贴膏等“儿童友好型”剂型日益丰富,解决了儿童吞咽困难与依从性差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活动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对话,集中回应了儿童发热诊疗与家庭照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现了中西医协同、医药学科联动的共同愿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