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宏网讯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的实验室内,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成员正在做一种绿色催化剂的实验,这种催化剂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 为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开辟了新的路径。百年前,侯德榜先生曾在北洋大学堂讲授《纯碱制造》等课程,为“红三角”纯碱的民族工业梦奋笔疾书。跨越世纪的两幅画面,正是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报国路的生动缩影——国家需要什么,天大化工就干什么。
今年7月,天津大学化工学科迎来百年华诞,在这所百卅学府中,化工学科始终是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关键力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光荣的使命担当。
风雨百年,丹心从来系家国
1895年,甲午战败,值国家危难之际,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在历史的烟云中迈出了救亡图存的关键一步。学堂设立律例、工程、矿务、机器4个学门,其中采矿学门所设矿务学课程有化学、深奥金石学,肩负“兴学强国”使命的化工种子悄然播下。彼时中国近代化工产业已在津沽萌芽——天津机器局淋硝厂已能生产硫酸、硝酸、硝酸钾等重要化工产品;采用西法采矿的开平矿务局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正式诞生……为中国化工教育的奠基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25年,北洋大学开设工业化学讲堂,讲授工业化学等课程,开展实验、实习,正式宣告了天大化工学科的启航。这一时期,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受聘担任特约讲师,讲授了《硫酸制造》《工业用水》《纯碱制造》等课程,为天大化工谱写了璀璨的一页。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洋师生踏上西迁之路,无论是从城固古路坝,还是到泰顺百丈口镇,都留下了化工学人他们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困境中,坚持教学科研的身影,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开设油脂酿造实验,恢复化学工程学会,创办《化工年刊》以传递学术薪火。这段颠沛流离却信念如磐的岁月,淬炼出学科最为坚韧的品格:教育不辍,则国脉永存;学术不息,则民族希望永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八大名校化工系汇聚于天津大学,汪德熙、汪家鼎、余国琮、张建侯、丁绪淮等一代宗师云集,开启了学科发展的新纪元。
全国最为完整的化工专业体系在积极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中迅速构建:从服务“两弹一星”强国使命的核化工,到全国最早的工科电化学博士点;从支撑国家基础建设的无机物工学和硅酸盐,到关乎民生福祉的染料中间体和造纸。11个专业如同坚实的根脉,深深扎入新中国工业化的沃土,共同撑起了化工高等教育的参天大树。
1997年7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将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这不仅是学科薪火相传的里程碑,更是力量凝聚的全新起点,由此进入了科研育人齐头并进、学科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
进入新时代,天大化工在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在关键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技术成果不断转化落地。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天大“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持续保持第一或A+。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驱动行业变革、赋能产业进步,切实履行了服务国计民生的时代担当。
奋进百年,矢志科技为报国
“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面对周恩来总理“要争一口气”的殷切嘱托,在天津大学任教的余国琮先生带领团队昼夜攻坚,创造性地提出“两塔法”非稳态连续精馏理论,成功自主研发重水精馏分离技术,有力支撑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这项技术,作为我国唯一的自主重水生产技术,至今仍在沿用。
“把中国建设成为化工强国”这是王静康院士奋斗一生的目标,面对青霉素这一“救命药”的国际先进技术垄断,她带领团队发起冲锋,成功研发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装备,并在华北制药成功产业化,彻底解决了我国青霉素纯度低、易过敏、稳定性差、能耗高的难题,让“救命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此举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医药结晶人才,更使中国青霉素的国际市场份额一度超过85%,“天大结晶罐”享誉全球。
“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到20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对感光材料这一“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国内技术空白,邹竞院士带领团队历经七年攻关,从特种红外军用胶片到彩色民用胶片,彻底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并开创了天大化工新的学科方向。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元英进院士团队的人工合成长链染色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作为该团队标志性突破,这项研究不仅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更实现了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团队还牵头制定了生物安全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得到国际广泛响应的规则框架《天津指南》,推动建设了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并获批建设我国首个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系列重大成果,共同构筑了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做研究要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汪怀远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影响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天大化工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装备等新兴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传质与分离领域特别是精馏和结晶技术方面居全国主导地位,同时拓展化工学科新领域,获批教育部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引领合成生物学发展。
如今,天大化工在新能源化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燃料技术、有机光电材料、稀土催化技术等领域形成独特科研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发展做出出色贡献。2016年至今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2项、课题100余项。
秉承服务国家这一最高追求,天大化工始终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建设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等,落地30万吨/年醋酸乙烯、48万吨双酚A生产装置等重大产业项目,逐步打造形成我国稀土催化产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成生物学团队牵头制定《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被世卫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安全道德准则和高级别原则。
随着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天大化工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接连涌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百年,强国担当育人才
21世纪初,以余国琮先生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先行者受教育部委托,牵头组织全国9所高校开展《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自此二十多年来,王静康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不断推动化工教育创新,先后围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认证体系、专业规范、国家质量标准、卓越化工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携手国内兄弟高校,共同引领中国化工高等教育改革。
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发布《中国化工百年百人》中,侯德榜、张克忠、丁绪淮、汪德熙、张建侯、汪家鼎、余国琮、金涌、邹竞、袁晴棠、王静康、谢克昌等十二位大师都在天大化工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学科百年荣光最生动的注脚。
“大二学年,在师友引领下我有幸提前进入实验室,接触了生物质能源领域,怀着将废弃木材转化为高能航天燃料的探索热情,工作至凌晨成为常态。面向当前‘双碳’目标,我选择电合成生物质的研究方向,继续在天大化工深造,向着科研报国的梦想不懈奋斗。”天津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上,化工学院本科生孙圣真智作为毕业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在天津大学求学求知的难忘经历,他立志追随前辈兴学强国,他多年前扎根于心的“领军科学家”梦想,正在破土发芽、向阳而生。
如今,天大化工正在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表示:我们将以促进产教融合、交叉赋能、人机协同、终身学习为核心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化工+AI”课程群,打造百门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智化课程,并建设一个从基础前沿到工业应用的智能平台,形成智能化、数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卓越化工人才培养。
百年来,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秉持“人才强国”理念,矢志不渝将育人视为核心使命,一代代化工人或扎根戈壁投身国防,或领航企业勇立潮头,在化工领域及相关行业默默耕耘、砥砺前行,于时代浪潮中深耕细作,以勤勉笃行书写无悔青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默默奉献,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征程中不可磨灭的坚实力量。
道不变,志不改,勇向前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民族复兴的坐标指向哪里,科技的星火就燃向哪里。天大化工正以教育强国建设天大“排头兵”之势,书写下一个百年的辉煌篇章。(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