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开惜别叶嘉莹:诗心不朽,莲心恒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南开惜别叶嘉莹:诗心不朽,莲心恒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1-26 13:28

  中新社天津11月26日电 题:南开惜别叶嘉莹:诗心不朽,莲心恒在

  中新社记者 孙玲玲

  “百年未老柔蚕愿,四海重听华夏诗”“星陨惊闻垂涕泪,音容别念忆萦频”……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诗词星河痛失巨擘。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南开大学发布的讣告中写道:叶嘉莹先生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连日来,惊闻噩耗的广大师生和校友、文学爱好者、普通市民等,纷纷于冷雨之中赶来南开大学,满怀敬意与不舍,与这位“诗词的女儿”作别。

  11月25日,师生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灵堂鞠躬致敬,追思吊唁。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中国古典诗词数千年来深刻参与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是最能够凝聚、感召我们,最具有穿透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叶先生常说,只要人心不死,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消亡。”25日下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叶嘉莹嫡传弟子张静和大家一同追忆恩师,泪洒当场。

  叶嘉莹被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给叶嘉莹的颁奖词中曾这样描述: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曾以蚕自比:“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执教于海内外大学多年,叶先生把中西方美学理论融会贯通,透彻地解读中国经典诗词,面向海内外各种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的听众,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了无数的诗词爱好者。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现代诗教理论体系,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诗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在于其践行诗教的精神,垂范后学。”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追忆说。

  《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沈立岩,多年聆听叶嘉莹教诲,他对叶嘉莹精神世界最深切的体会是“不抱怨”。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从诗词中汲取力量,使得叶嘉莹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经历苦难却又涅槃重生,叶嘉莹说自己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得益于诗词的滋养。“她是真正把诗词与自己的人生打成一片。听叶先生讲课,你会觉得那不是先生在讲诗词,而是诗词在自述。”沈立岩说,叶嘉莹先生不仅是诗词的薪传者,更是精神的丰碑。

  小名为“荷”的叶嘉莹时时以莲花自喻。悼念叶嘉莹的人们来到她生前常漫步的马蹄湖畔,残荷在风雨中瑟瑟而立,却难折其骨。残荷恰似叶嘉莹一生的缩影,虽饱经岁月沧桑与风雨侵袭,却始终坚守于诗词的天地,矢志不渝。

  11月25日,天津南开大学,师生自发前来将一束束鲜花摆放在迦陵学舍门前,送别叶嘉莹先生。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叶嘉莹生前居住的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前,堆满了师生悼念的鲜花,花下有学生悄然留下的莲子。“莲实有心应不死”,有学生说,叶嘉莹先生的吟诵犹在耳畔。莲子静静安卧,只待春来,诗词之光不熄。(完)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风送岗

  • 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完成扩能改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全国两会的帷幕刚刚拉开不久,不少“两会热词”已新鲜出炉,“人工智能”当属其中之一。不信,请听——
2025-03-07 04: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07 04:50
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我国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07 04:50
很多研究认为,活性氧超氧阴离子不利于人体健康。
2025-03-07 04:50
去旅游,找AI做个攻略;要开会,让AI写好PPT;田间地头,智慧农业精准控制着土地的湿度和养分;崇山峻岭,无人机在人迹罕至处巡视高压电线……
2025-03-07 04:50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部新修订的科普法有哪些重要变化?未来,助力科普事业大发展,又该如何充分发挥法制保障作用?
2025-03-07 04:50
不仅手机直连卫星技术,5G、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坚实底座,正稳稳托举数字中国大厦立地擎天。
2025-03-06 09:10
在寂寥山河间书写着西部能源“奔涌”的答卷。位于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隅。
2025-03-06 09:06
DeepSeek等科技新锐的出现,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潜力,也为其他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2025-03-06 09: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025-03-06 06: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还存在转化‘鸿沟’,尤其是全链条体系尚未完全贯通。”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委员直言不讳地指出科技创新的“痛点”。
2025-03-06 06:00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
2025-03-06 06:00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带状疱疹,要及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
2025-03-05 09:00
在“春晚机器人”的“原产地”浙江,早在去年9月就印发了《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2025-03-05 09:01
我们还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加速布局,让AI加快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鼓励社会资本开展“AI+”项目投资时,探索对相关投资者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完善“募投管退”全链条运行机制。
2025-03-05 09:00
目前,陈超的育秧基地共有20万个秧盘,10台秧苗运输车,秧苗不仅供应自家的5000亩水田,还覆盖博白县28个镇和邻县的上百农户。
2025-03-05 08:5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5-03-05 04:10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大力发展智慧设施农业,提升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为当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2025-03-05 04:10
与此同时,通信行业也迎来了关键的技术升级窗口,5G技术正逐步迈向成熟,而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链条,二者相互赋能、深度融合。
2025-03-04 09:12
目前,所有省份均已开展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服务机制,有力地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25-03-04 09: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