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暑节气,稻香渐浓,图为种植了金稻919、津原U99等小站稻品种的西青区张家窝镇周李庄村鱼水田绿色生态园。 记者 潘立峰通讯员 刘崇岩 摄
天津南,马厂减河采撷古老的南运河水一路向东,在海河下游的小站镇“稻”说古今。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曾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情况。总书记的关切催人奋进,昭示小站稻开启振兴新征程。
5年砥砺新程,以小站练兵闻名的小镇为起点,小站稻在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百万亩,单产水平全国居首,百亿级全产业链形成,优良品种全覆盖……
一粒稻,一颗“芯”。连日来,在水稻拔节孕穗期,记者赴田间地头“问稻”,走近一批专“芯”致志的育种专家、技术人员,探寻天津小站稻振兴背后的“种筑基石”密码。
踏上新征程──
打造创新高地,厚植创新沃土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
“小站稻曾作为清朝贡米。一家煮饭,四邻飘香。”
“21世纪初,全市仅剩20多万亩。”
……
天津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千年稻米驰名的荣光,也深藏它因种种原因衰落的落寞。
5年前的春天,北方粳稻插秧前期,从海南国家南繁基地传来的关切,犹如一束耀眼光芒,照亮了天津几代人追寻的振兴之“稻”梦想──当年《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出台。此后“小站稻”连年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到2022年已列队全国仅75个农业品牌入选的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稻,粮,事关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小站稻产业发展没有终点站。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小站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种业更上一层楼。”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李志荣介绍,作为我市正在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天津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蹄疾步稳,“聚焦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实施种业振兴工程,我们将培育小站稻等重大新品种(系)15个。”
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创新高地,聚集着天津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育种企业制繁种基地遍地开花,国内育种、制繁种基地面积总计超3万亩……
单看市农科院:在津建成试验示范基地30多个。坐落于西青区的市农业科学院核心区大院里,水稻高标准智能化设施实验平台是京津冀重要的水稻综合性设施实验单体,我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学军直言,“‘硬件’过硬,我们研究的小站稻品种,必须是高质量的稻种!”
院里还有一栋二层小楼,这是我市打造的建筑面积1972平方米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包括粮食类、经济类、蔬菜类、牧草绿肥类在内28个科79个属共计114种、5.2万多份种质资源在此“休眠”。“这栋被称为‘种子银行’的小楼,种质资源贮存能力达40万份,”市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兰青阔说,“它能满足我市未来5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其中水稻种质资源储存了3万多份。”
奋楫再出发──
锚定目标,潜心耕耘结硕果
“一粒良种”的“保育”不只需要“产房”等硬设施,更需要科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苗生阡陌,躬身田垄;育种攻坚,万里挑一。科研人的日历里鲜有惊天动地,多是把板凳坐穿的踏踏实实。
宁河区东棘坨镇,57岁的市优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于福安三天两头到地里“数稻子”,“茎秆‘蹭蹭’长,一般水稻最后成穗的十五六株,它已分蘖了40多株,要能剩下21个穗,粮食就能打到1000千克。”
这里是以津原89为基础创建的吨粮田百亩试验区,不同区域插着竹竿,两个竹竿之间是检测点,每个点位10穴稻秧,稻田“管家”──技术员李志强天天过来记录水稻长势。见到于福安时,他打着赤脚,刚从田里出来。
“那有一溜黄的。”于福安朝他指了指近处,“拖拉机作业轧的,肥料跟不上。撤水后弄几粒肥,像撒芝麻盐似的,哪儿黄撒哪儿。”
这批水稻从育苗到成熟预计178天,生长动态需要时时掌握。“研究水稻就和作画、制瓷一样。”于福安打了个比方,“科研人员下的就是长期润色、打磨的功夫。”
“水稻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决定,任何一个要素提高都意味着产量提高。过去研究重点主要是提高穗数,穗粒数当然也研究,但粒重很难突破,一般水稻也有大粒的,但品质很次。”于福安团队历经29年研究,育成优质、抗逆、超高产高水平统一的新品种津原89,千粒重30.8克,品质国优1级,成果国际领先,成为京津冀主栽品种。眼下,团队继续朝着超高产、高端香稻两个育种方向发力。
“坐得住”是记者走访这家国家级水稻原种场最深切的感受。原种场办公楼前一片地被分成了一块一块试验田,10株水稻一列,一列一牌,标明是同一材料,有直叶的,有弯叶的。“每年育种材料3000多份,符合育种方向的我们才会进一步栽种试验,每年实际研发稳定的大概剩几十个,有价值的才能参加区试,再试验几年进一步验证能不能推广,可能选着选着就淘汰了。”于福安说,水稻育种是“万里挑一”。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市优农中心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审定推广“津原系列”水稻新品种42个(国家审定13个),其中4个品种成为国家级、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水稻区域试验对照标杆品种,率先育成抗条纹叶枯病抗稻飞虱的优质高产品种津原45,率先育成抗病、抗虫、耐盐碱、耐旱、耐涝高产高质量香稻品种津原U99,率先提出“半弯曲重穗大粒粳稻理想株型育种”……拥有万亩育繁推基地的市优农中心,如今已是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国家农作物品种综合区域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国家水稻良种繁育标准化基地。
构建新优势──
推动科研攻关,凝聚发展动能
市优农中心是一个缩影。“在全市,小站稻主栽品种已全部为自育品种,小站稻种子全部实现本地生产,良种覆盖率100% 。”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黄全合说。坚韧不拔、专心致志,促使天津小站稻育种跨入国内水稻育种领先行列。
──群策群力,善作善成;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只争朝夕,大胆探索,天津激荡小站稻育种勠力同“芯”的合唱。
金稻919,一粒取自国产大飞机C919“名字”的稻种,一般亩产650千克左右,结实率93%,出米率71%以上,被推荐为第二批小站稻优质品种,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第二十二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胜军说,“新种子可以像国产大飞机一样‘一飞冲天’,这是我们的梦啊!”
科研创新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如今研究所已成众多创新成果的“原产地”:津稻9618获全国第二届优良食味水稻鉴评会金奖;金稻939加快示范推广;在黄淮稻区主栽的非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金粳818,引领直播稻育种方向……今年春,在津举办的种业振兴大会上,研究所科研人员带去的电饭锅“滋滋”冒香气,水稻新品种碾出的大米引得食客纷纷品尝。瞅着不一会儿空空如也的锅底,人们感慨“米饭居然这么‘吃香’”。
在天津,种业创新大道越来越通畅:农作物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出台,支持选育推广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机制实施,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今年天津还将启动实施小站稻育种联合攻关,支持市优农中心开展小站稻繁种基地标准化建设,完成农作物品种测试站建设等,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处长齐志伟说,“继续搭平台、破梗阻、解难题,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勇创新机制,让天津种业创新鼓点愈发响亮:“天隆优619”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津原U99”“津稻9618”“天隆优619”“金稻919”四个高端优质小站稻品种品质国内领先,“津育粳22”“津原89”成为京津唐稻区主栽水稻品种……
种业创新助跑,小站稻腾起跳跃:单产自2018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全国首位,平均单产高于全国162.9公斤;品牌价值突破75亿元;围绕“种(子)、种(植)、管、收、储、运、加、销、消”全环节打造了百亿级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
古老的河水与盐碱地相逢,以甜刷咸,化碱成腴,让天津小站稻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口感。如今种业创新带来的源头活水进一步精准“滴灌”,推动小站稻迎接一个又一个“丰收季”,助力“中国碗”盛更多优质粮。(记者刘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