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31日电 “我老伴去世早,从今年正月里就在互助站吃饭,这里的大师傅手艺好,做的饭菜香,比我一个人在家里吃饭强多了。”山西大宁县三多乡茨林村80岁的冯翠莲老人说起在养老互助站的生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三多乡开展养老互助服务的缩影。去年以来,当地以“互助养老”为依托,以“邻里守望”和“志愿服务”为纽带,打造养老服务“幸福样本”。
“一顿热饭”为老人暖胃
连村是大宁县三多乡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村人口117人,其中,75岁以上的留守老人17个。去年以来,他们在三多乡党委、政府支持下,积极整合各级资源,创新打造“养老互助站”模式,充分利用农户自愿提供的房屋场地,配置互助站基础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便利的用餐服务,让村里的老年人真正实现了“抱团过晚年、养老不出村”。
2024年8月21日,连村养老互助站正式启动。每天中午共有17位留守老人前来就餐。这里按照老人自愿的原则,为年满75周岁以上有就餐意愿的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服务。就餐的老人们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只需交纳一元钱,就能享受到美味的饭菜。
养老互助站不仅关注老人的饮食,还建立了老年人档案,村委组织村医每周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测。同时,开展爱心公益剪、邻里互助、以到村大学生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志愿者服务小队活动,全方位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这里,服务人员由老人们共同举荐,他们定期体检,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陪伴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让老年人在护理员的“亲情”陪伴下颐养天年。
“多重服务”让老人顺心
在茨林村的养老互助站门口,68岁的王大爷刚理完发,正和老伙计们下棋。“以前头发长了要县城去理,现在站里就有人为我们理发,太方便了。”
医务室里,村医正在给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墙上贴着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档案:“李叔您的血压还是有点偏高,建议您多运动锻炼,少吃油腻和高盐食品。”
如今,这份贴心服务还增添了科技的温度,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多发、安全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三多乡和移动、电信等公司协调开发智能终端,建立老年人居家呼叫及应急救援平台:“大娘,这是为您办理的'银龄守护卡',1号键是子女电话,2号键是紧急求助、3号键是……”一位志愿者拿着“银龄守护卡”给老人演示。这张小小的卡片能上传实时位置、求助信息,还能双向通话、远程问诊,就像给老人安了个“平安符”,让孩子们在外打工再也不用操心老人的安全,心里也踏实。
除此之外,三多乡还创建了志愿服务队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洗衣做饭、代买代办、应急帮助、打扫卫生等,并通过为养老互助站的老人提供居家清洁、心理疏导、陪同就医等服务。
“邻里守望”让老人安心
最近,南堡村支部书记冯福华正忙着协调阿龙村的养老互助站建设:“争取年底所有自然村全覆盖,让每个老人都能吃上热乎饭,有个好去处。”
一份爱心传递,如春风拂过心田,温暖留守老人。三多乡着力强化群众互助,构筑乡村温情守望圈,养老互助站成了贴心的“老年食堂”——由村民推举出有责任心的人来服务。
太仙河村的留守老人们正在养老互助站吃午饭。侯耀强 摄
太仙河村75岁的退役军人贺家财,青年时期在部队干过炊事员:“贺师傅做的面条,比城里饭店的香多了。”一位老人的夸奖让老贺笑得合不拢嘴。太仙河村委会还与在养老互助站就餐的老人、子女签定三方协议,让老人和子女们都放心,这个农家小院里的养老互助站撑起了10多位老人的幸福晚年。去年,中电农创科技有限公司还在院外的大树下修了凉亭,老人们吃完饭坐在这儿聊天,风里都带着笑意。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结对的暖意更是在三多乡的乡村里流淌,他们把在养老互助站就餐的老人们结成互助对子,每两人或三人一组,让邻里之间“每天一声问候、每周一次探访、急事随叫随到”,通过一天一敲门,一天一见面的方式随时关注彼此动态,建立更紧密的邻里关系。
“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在一个个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充满着欢声笑语。三多乡的9个养老互助站,像一双双温暖的手,把75岁以上的老人揽入了怀中。(完)
(侯耀强 张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