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来源:原点新闻2025-11-17 14:25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11月15日至16日,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邮电大学举办。大会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国际化人才培养分会和西安邮电大学联合主办,吸引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会。本届大会以“机器启智:携手共译”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推动下的语言技术变革及航空等专业领域的实践需求,围绕智能时代科技翻译的理论前沿、标准建设与人才培养展开研讨,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领域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开幕式上,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巩红,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宗锋出席并致辞,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委员朱同宣读《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贺信。开幕式由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丽华主持。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巩红表示,本届大会在人工智能深度重塑语言技术的背景下召开,意义尤为突出。科技翻译正由工具属性迈向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支撑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支点,应坚持“智能为用、人文为本”,加快构建人机协同与标准伦理体系。她介绍,西安邮电大学依托信息科技优势,推进工文融合,建设“语言数据微专业”等交叉课程,创新“3+1培养”“校企双导师”等机制,并与海外高校和行业龙头共建科研平台,不断提升多模态翻译与智能语言服务能力。在此,她倡议共筑科技翻译创新共同体、共研人机协同翻译标准体系、共育面向未来的翻译领军人才,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推动我国科技翻译事业能级提升、创新发展。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黄玉龙指出,本届大会以“机器启智:携手共译”为主题,契合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技术等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趋势。AI正在重塑科技翻译流程,推动行业迈向深度人机协同,但“以人为核心”始终是根本,译者在术语精准、文化适配等方面不可替代。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要坚守专业根基,提升跨学科能力,紧跟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进展,强化专业理解与双语表达,并善用AI提升效率、确保质量;二是要推动创新融合,加强技术、产业与学术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术语与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强化传播使命,既要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也要引入全球前沿成果,促进科技交流互鉴,推动青年译者成长壮大。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胡宗锋指出,数智时代为翻译教育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手段,科技翻译实践与研究也应把握时代脉搏,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胡教授援引清代学者叶燮的文艺理论专著《原诗》,从“才、胆、力、识”的核心理念出发,进一步探讨了科技翻译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求,同时鼓励翻译专业的青年学者坚定理想信念,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在科技翻译领域找到独特竞争力。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随后,朱同宣读《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贺信。贺信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翻译在国家科技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科技交流中的关键作用,高度评价广大科技翻译工作者在专业翻译、经贸往来、学术出版和教育培养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贺信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迅速演进的背景下,本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将为行业交流与学术提升提供重要平台,并向与会代表致以诚挚问候。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在特邀发言环节,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伟格从科技史与翻译史的互动切入,回溯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脉络,指出科技翻译始终深度嵌入国家科技进步,是知识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她重点介绍了李佩先生在学科奠基、人才培养与术语规范方面的贡献,并梳理《中国科技翻译》期刊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面向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她强调技术难以取代专业判断与科学精神,呼吁行业在加快技术适配的同时坚守科技翻译的使命与价值。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随着大会议程的推进,进入主旨发言环节,议题由理论到方法、由历史到现实层层推进。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胡开宝以《数字翻译研究的属性、主要领域与学术价值》为题,指出数字翻译研究由翻译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而生,重点领域涵盖数据库建设、数字译者与伦理研究、数字翻译史与概念史等,推动理论体系重构与方法革新。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党争胜围绕《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无限应用”与“有限运用”》指出,人工智能翻译在人际交流和知识传播领域应用广泛,但在文学艺术类文本中仍需以人工翻译为主,以保留审美与情感特质。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必胜在《“新术语”与“新知识”——明清数学翻译中的术语考察》中,系统梳理明清译介西学过程中数学术语体系的形成,指出其引入演绎逻辑、实证方法与符号系统,对近代科学思想启蒙与中西会通具有长远影响。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议程继续聚焦技术赋能与产业落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韩林涛以《智能翻译学视域下开源情报自动采集与翻译系统构建》为题,基于“智能翻译学”理论框架,运用Vibe Coding人机协同范式,展示从情报源采集、数据清洗到术语融合与译文生成的自动化流程,探索译者由工具使用者向智能产品设计者转变。新译科技董事长田亮作《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服务发展趋势》报告,概述企业在人工智能+语言服务领域的技术探索与实践,提出生产流程、内容形态与商业模式将同步变革,垂直领域机器翻译有望在多语传播、跨境政务、科技文献与商务旅游等场景加速落地。南京大学教授袁周敏以英文作题《Is academic writing becoming more positive?》,采用情感分析法对《科学》杂志25年间发表的2,556篇研究论文进行历时性考察,指出学术写作语言积极性显著增强,并从科普化、研究者规模增长与高影响期刊竞争等方面分析成因,提示研究与编辑、传播实践的潜在影响。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围绕行业范式与人才培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华树在《从MTPE到AIPE:大语言模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中,讨论由机器翻译后编辑向AI赋能译后编辑的范式跃迁,强调在“人机共生”背景下重塑译者价值坐标与翻译教育路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教行业总监焦永禄作《大模型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质人才培养》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智能语音与机器翻译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新岗位与能力结构变化。中国航空科技情报分会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如刚在《航空企业本地化AI翻译实践》中,介绍了技术文档场景引入本地化AI翻译系统的背景、模式与效果,强调“译员+AI”协同对数据安全与质量提升的双重支撑。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大会共设置五个分论坛,围绕技术写作与翻译研究、专业领域翻译实践、人工智能与科技翻译、AI赋能教育生态、多模态翻译等方向展开交流。多维议题的交叉融合,使讨论从理论延伸到应用、从工具发展到人才体系,呈现出更具整体性的研究与实践视角。

  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技术正重塑科技翻译的理论框架与产业形态,科技翻译正迈向“语言+技术+知识+传播”的综合能力拓展新阶段。会议倡议加强学术前沿研究与行业标准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完善课程与评价体系,培养兼具专业判断、技术应用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对外交往需求。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闭幕式上,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委员彭工对大会作总结。她对各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概括了本届会议的主要亮点。她表示,本次研讨会汇集翻译学界、技术领域、教育机构和行业一线力量,围绕翻译研究、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出高规格、高密度、高质量的学术与行业互动。大会组织有序,保障有力,内容充实,研讨充分,成效显著,搭建了学术、技术与产业多方对话的优质平台。

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办

  本届大会围绕智能时代科技翻译的重点议题展开交流,从技术前沿到行业实践均呈现出新的思考与成果。会议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技翻译理论、工具演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阶段性进展,也凸显了校企合作在推动专业能力建设和技术落地中的重要作用。在丰富视角的交汇中,科技翻译服务国家科技发展、促进国际交流的基础价值更加清晰。两天的讨论为行业梳理问题、汇聚经验提供了一个重要节点,也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与产业协同、推动科技翻译能力持续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李璐 师俊霞)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