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美丽中国中脊带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生态-经济-文化’廊道带,在新时代破解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东西部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10月30日上午,第五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政府及产业界代表等230余人齐聚“华夏源脉之城”,以“美丽中国中脊带与丝路经济带协同发展”为主题,研讨生态文明时代下区域协调发展途径,共绘高质量绿色发展蓝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异任务紧迫、意义重大。”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周德进在视频致辞中分析了中脊带建设的意义,“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建设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更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协同振兴。希望在接下来的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问题深入探讨,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凝聚更广泛的共识,提出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许强在致辞中强调,成都理工大学依托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深度参与中脊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科与人才优势,加强与临潼及沿线区县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在致辞中回顾了“美丽中国中脊带”战略的十年探索历程——从2015年启动“破解‘胡焕庸线’”研究,到四届会议沿线深耕,再到本届聚焦“丝路协同”,中脊带已从学术构想成长为区域合作平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将会对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发展潜力。”郭华东说。
随后,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教授、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寰发布《美丽中国“中脊带”高质量发展研究》蓝皮书,这是该研究院科研人员以数字技术、AI+驱动建设,经过3年攻关形成的美丽中国中脊带第一份科学评估研究成果,该书提出生态共建、文旅共推、数字共赋三大路径。同时,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地质出版社编审刘亚军对蓝皮书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其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上的价值。
在特邀报告环节,郭华东以“数字丝路与美丽中国中脊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提出用数字技术连接中脊带与丝路经济带,加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评估,构建可持续的美丽中国中脊带,助力相关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的报告则聚焦西部生态安全,提出将中脊带半干旱区域打造成“生态屏障+发展引擎”建议。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黄先开围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打造“中国中央数字商务区”的战略构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心源则从“胡焕庸线”与“美丽中国中脊带”产生的不同背景,论述不同时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此外,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云南省腾冲市、重庆市长寿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四地代表先后作投资环境与潜力优势推介,分享各自在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等实践经验,这些为中脊带及其沿线的区域协作与协调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本届会议为期两天,“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旅商产业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区域美丽发展”“生态屏障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临潼路径”六大专题研讨相继举办,为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提供新理念、新路径,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秦毅 赵楠)
(图片和视频由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