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陕西中医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及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扎根三秦大地办大学,以教育链赋能、人才链聚能、创新链蓄能、产业链释能,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有机融合,为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链赋能,夯实产学研用融合“示范地”。坚持党建引领,谋划发展重点。学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需求锚定办学方向”,深入实施高标准服务社会计划,加快构建基于立德树人成效、学术创新贡献、助力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对接陕西省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融入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全面提升中医药强省建设支撑力。坚持深化改革,打通机制堵点。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人才评价改革、数智赋能改革、资源配置改革、薪酬体制改革,完善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管理机制,实施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计划,健全分领域、分赛道的科技人才和项目校内遴选机制,设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攻克培养难点。聚焦学科端直通需求端,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深化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健全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攻克人才供需适配难点;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成立中医药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智能医学学院,培育“中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扎实推进“新医科”战略升级。
人才链聚能,筑牢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优化院校师承模式,锻造传承创新名医。推进拔尖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突出新医科交叉融合特色,以思邈国医学院为政策特区和改革先行区,下设“思邈中医班”“思邈中西医班”“思邈中药班”三个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深入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特色中医药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获批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等,培养4位国医大师以及15名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为代表的12万余名优秀中医药人才。锚定急需紧缺靶心,培育基层实用良医。瞄准“适应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扩大本科招生计划,增加国家级一流专业中医学和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实施订单定向医学招生培养,形成与全省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匹配的招生体系。践行送医育人使命,塑造国际医药使者。积极释放中医药多元价值优势,建成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等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设立“陕西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中心(哈萨克斯坦)”,成立陕西中医药大学埃及医院,联合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培养3300余名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医药使者。
创新链蓄能,建好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深化校际交流,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医工结合人工智能设备等新兴产业,立足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陕西省中医药医教研联合体、咸阳高校联盟等平台,联合其他高校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加快推动医工、医理、医文联合攻关,构建区域科技和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新范式。强化校企合作,打造联合攻关共同体。建立“企业特派员”制度,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融合,联合省内外生物医药头部企业共建“中药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医药产业创新联盟”等40余个校企联合科研平台,重点推进创新药物研发、大健康产品研制等领域深度攻关,推动校企合作向“共同出题、共同解题”模式转变,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优化校地融合,打造赋能发展共同体。制定《中医药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及铜川、安康等各地市27项中医药产业规划与90余项技术标准,推动陕西遴选并发布秦药名单,建立镇安县五味子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等4个县级扶贫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学院及20余种大宗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联合咸阳市共建“秦创原中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推动中药产业聚集区、概念验证中心、科技产业园等建设;成立陕西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建设。
产业链释能,建强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破除壁垒,让体制机制“活”起来。召开陕西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交流座谈会等,牵头成立“一带一路”传统医学教育发展联盟,制订《秦药产业发展策略与品牌化路径研究》等,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组建一批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理念,以“许可”为主要模式的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构建价值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为陕西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成果支撑。筑巢引凤,让平台项目“强”起来。积极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成立“中医药秦岭实验室”,实施创新引领、人才引育、产业强链、医疗服务、中医文旅、科技金融助力六大工程,协同政校企院围绕秦药特色资源、大健康产品等关键领域建立问题清单,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集中破解“卡脖子”难题。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转”起来。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规范化应用研究,聚焦“重大慢病防治、名医经验传承、秦药、院内制剂、‘七药’及大健康产品研发”等重点方向,针对中药资源、种植、研发、生产、流通等产业全链条、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协同攻关机制,不断完善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力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