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陕”耀十四五 全景看三秦
毛乌素沙地旁的“煤炭变形记”
人民网记者 孙挺
说起煤,你印象中它是什么?
是用以烧火取暖的“黑疙瘩”,还是运到火电厂发电的黑色燃料?
在陕西省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榆林经开区”),正在上演一场“点煤成金”的魔术,一块黑色煤炭经过“七十二变”后,焕然一新,身价倍增。
毛乌素沙地旁、秃尾河畔,榆林经开区内高塔林立,储罐星罗棋布。
陕西延长石油榆神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生产现场。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8月20日,一辆辆满载化工产品的运输罐车,从陕西延长石油榆神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榆神能化公司”)装卸车区缓缓驶出,将一块块煤“变身”而来的无水乙醇运往全国各地。
“每天大约有50车、总计1700吨煤制乙醇从这里发出。”延长榆神能化公司副总经理刘世雄说。
“传统的乙醇生产方法不仅消耗粮食,还占用耕地,存在‘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刘世雄介绍,“如今,我们告别了这样的窘境,做到了煤制乙醇,每年可节约生物乙醇原料粮150万吨,生产的煤基乙醇产品纯度高达99.8%以上。”
2010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动煤制乙醇关键技术攻关;2017年,建成全球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生产出合格的无水乙醇;2023年,延长榆神能化公司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建成投产,以煤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甲醇、乙酸甲酯等化工产品,开辟了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新途径。
煤制甲醇、煤制聚乙烯、煤制聚丙烯……煤的“变身”应用场景在榆林经开区不断拓展。
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的中心控制室内,展台上整齐陈列着多种装在透明玻璃瓶中的聚乙烯产品。
如同白色“米粒”一样的聚乙烯。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煤炭经过加工可转化为甲醇,进而生产出聚乙烯和聚丙烯。这两种化工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新材料厂副总经理卢礼飞指着玻璃瓶中的白色颗粒介绍道,“比如,常见的编织袋、口罩、摩托车零部件、儿童玩具等,大多以聚丙烯为原料;农业大棚膜、电线电缆、购物袋等,则主要由聚乙烯制成。”
国能榆林化工通过布局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装置等,形成“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绿色发展。
管道纵横交错、厂房整齐排列、厂区洁净有序,位于榆林经开区的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学”),彻底颠覆了传统煤化工“黑、脏、乱”的刻板印象。
在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车间,通过现代煤化工工艺,一块块乌黑的煤可幻化出成千上万种产品,“可以是甲醇、烯烃、乙二醇;也可以是一块塑料、一件衣服……”榆林化学生产部副经理高胜利说道,“经过车间各项装置的精细加工,煤炭会转化为乙二醇,而乙二醇是纺织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现在该项目生产的乙二醇产品大部分供给国内纺织行业厂家。”
榆林化学1500万吨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建设现场。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在榆林经开区另一边,榆林化学1500万吨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二期工程以煤热解、煤焦油加氢、粉焦气化技术为龙头,通过将煤热解、煤/半焦气化及下游深加工技术系统集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探索煤基煤烃和煤基芳烃耦合发展的新路径。”高胜利说。
一块乌黑的煤炭,经科技链条“催化分解”,变成乙醇、纺织原料、无机纤维板……在毛乌素沙地旁,这样的煤炭“转化故事”正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