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端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高端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来源:陕西日报2024-10-21 10:12

  本报记者 张鑫 郑斐 马腾 周恒宇

  丰收的马铃薯基地里是人与机械一同忙碌的景象,而一旁的深加工生产线上,薯片香味里裹着浓浓的“科技味”。

  10月16日,2024年三季度全省重点项目观摩(陕北片区)启动。当天上午,观摩团成员来到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年深加工20万吨马铃薯项目现场。该项目是西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集生产、研发和销售于一体的薯制品全产业链项目。

  生产线上,未见土豆样,已闻薯条香。观摩团成员依次走过全自动清洗、切割、油炸等车间,被形状各异的薯条、薯饼、薯角等产品吸引。

  “目前生产线正处于测试阶段,今天是全线带料试产的第五天。”榆林市明杰农投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小虎介绍,项目引进的全球最先进的法式薯条与异形薯制品生产线,是亚洲产能最高的生产线之一,计划在10月下旬正式生产,11月中旬实现量产;公司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出口一线市场、合作一线品牌。这让观摩者备感振奋。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当地集约化、现代化的马铃薯种植产业,为农户种植的近10万亩马铃薯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皮渣等废料可被下游企业用来生产优质干饲料,供应当地养殖户。项目将“小土豆”做成强企富民的大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观摩者说,在这里,马铃薯是生产线也是技术线,是产业链也是融合链,发展了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前景广阔。观摩团成员、汉中市委书记张烨等表示,这也启发他们,在区域产业发展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加工业,走好差异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之路。

  “抓在手里像云朵一般柔软。”当日下午,在子洲县超细白绒山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现场,观摩团成员拿起刚刚加工好的超细山羊绒,不禁感慨。

  项目负责人崔应国自豪地介绍:“我们与中国农科院、西农大等多家国内顶端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产培合作,成功研制出优质绒山羊胚胎克隆和转基因繁育等技术,目前能生产出细度小于14微米、长度大于40毫米的羊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去年以来,这里生产的优质羊绒吸引了欧洲多家顶级品牌原料方合作。

  让观摩团成员惊奇的不只有羊绒和羊绒制衣,还有有机红薯、有机苹果、生物有机肥等各种产品。原来,该项目集工厂标准化养殖、饲草饲料种植与加工、大棚蔬菜与林果种植、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已成功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子洲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地处白绒山羊黄金养殖带,大家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看项目、比特色、谈未来……观摩团成员边走边看、边看边议。在榆林市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小米锅巴、小米汁饮品、小米杂粮粥等多种小米杂粮特色食品吸引着观摩团成员的目光。走进小米(杂粮)三产融合项目建设区域,大家看到,该项目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小米汁、速溶粉加工生产线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蒸煮、烘焙和卤制特色食品生产线已建成……小米(杂粮)三产融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百亿级小米杂粮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生产线建成后,可加工小米杂粮特色食品和预制菜共22类。该项目的特点在于将米脂独特的产地优势和省级产业资源整合,旨在探索以小米为主的杂粮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深入挖掘米脂小米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切实推动产业链增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市场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项目观摩现场,陕西粮农优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占国说。

  延安的农业项目,同样富有现代味和陕北味。

  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年产3万吨腐竹项目生产车间,蒸汽扑面而来,110条腐竹生产线高速运行。上百名工人在流水线上“全副武装”捞制腐竹,通过传统工艺和先进设备,将大豆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腐竹产品。

  “项目占地85亩,总投资1.1亿元,建设腐竹生产线220条,预计12月整体投产,建成后可年生产加工腐竹3万吨、豆渣1万吨。”延安美恒旺达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肖玉峰介绍。

  该项目依托陕北地区大豆种植基地优势,利用当地热电联产项目高温蒸汽资源,将煤电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有机结合,有效延伸高温蒸汽和加工制造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规范管理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年产3万吨腐竹项目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将紧盯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观摩团成员、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小平说。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