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传统“煤城”到西部经济增长极——陕西榆林蹲点调研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从传统“煤城”到西部经济增长极——陕西榆林蹲点调研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9-11 11:14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一千多年前,诗人韦庄路过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时,将边塞苦寂赋于笔端;一千多年后,当南来北往的游客走进这座塞上驼城时,满目苍翠映入眼帘,发展动能汹涌澎湃。

  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091.44亿元,成为首个突破7000亿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产业兴、生态绿、乡村美……一座现代化能源重镇正加速崛起,成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强力引擎。

  ——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提出五周年之际,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政企学研携手并进,科技成果全面开花,曾经的西部“煤城”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引领中国能源结构坚实迈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从黄土高坡到毛乌素沙地,几代人的坚持“植绿”将漫天黄沙紧紧缚住。榆林市约93%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现在的36%,陕西省由此成为首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把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2023年,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位列陕西省第一;粮食总产量253.9万吨,位列陕西省第二。昔日“走西口”的苦寒之地一跃成为陕西省的“新粮仓”,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徐徐铺开。

  悠悠万事,以民为本。掬一抔黄土,扭一段秧歌,再唱一曲陕北民歌,这片底蕴深厚、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能源革命筑牢产业基石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榆林,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2023年,榆林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5.2%、10%。

  2月,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部署会上,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宣布顺利获批,能源陕西实验室和陕西省能源经济研究院正式揭牌,依靠“能源崛起”的榆林启航新一轮“聚变发展、蝶变升级”。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表示,创建榆林能源革命示范区是保障新时期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因能源崛起,由创新突围。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成为榆林重塑“传统煤城”面貌的新的里程碑。几年来,一大批现代能源化工项目落地榆林:从智能矿山建设到精细化工加速布局,从降碳工艺提升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开启规模化应用,从煤、油、气能源保障扩展到风、光、储、氢等多能融合发展。

  初秋的黄土高原,天朗气清,风轻云淡。走进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展厅,榆林市由单一煤炭采掘业到多能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工业体系,从基础煤化工到现代精细化工的发展足迹清晰可见:第一座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煤矿,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基乙醇项目、陕西首个风电装备制造项目、首个煤制烯烃项目……

  “我们以榆林高碳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为目标,聚焦突破‘双碳’关键核心技术,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为四条主线,打造先进储能、氢能综合示范、氢与煤化工融合、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四大平台,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卢巍说。

  榆林市榆神工业园区管廊纵横交错,构筑起“钢铁森林”,现代前沿科技完成煤炭“由黑到白”的转换,最终成为可降解的医用骨钉、餐具、购物袋……一幅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现代煤化工发展图景已在眼前徐徐展开。

  把煤炭“吃干榨尽”,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路径之一。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全球在建最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年处理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项目矗立于荒漠之中。按照技术路线设计,一块煤炭在这里将被分种类、分阶段实现最大利用。

  “‘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产业技术叠加,资源利用率更高、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走出了一条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拓展了煤化工发展的新空间。”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郑宝祥说。2023年12月22日,该企业18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提前9天达到设计产能目标,刷新行业纪录。

  资源物尽其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榆林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宏革介绍,近年来,榆林市着力发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等6条产业链,积极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化工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新能源也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主角之一。8月,2024第二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在榆林开幕,千亿氢能产业蓄势而起。风电、光伏、氢源富集的资源优势,让榆林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氢能产业。

  走进榆横工业区氢能装备制造园,陕西氢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自动生产线正加快推进建设。该公司计划在榆林投资2800亿元,打造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生产、整车制造、氢能高端装备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性氢能产业集群。

  “我们将聚焦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建设科技研发、产业投资、装备制造及标准体系四个支撑,科学有序地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晔说。

  榆林市长张胜利表示,当前,榆林正在锚定“双碳”目标,以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全力推动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

  治沙植绿稳固生态底盘

  5月,陕西省神木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近万只遗鸥聚集在四面环水的湖心岛上孵卵,大量雏鸟陆续破壳而出。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红碱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周边环境持续改善,来这里繁育后代的遗鸥从2020年的2800巢增加到现在的4500巢至5000巢。红碱淖已成为濒危珍稀鸟类遗鸥的最大繁殖地。

  红碱淖是榆林积极践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然而曾几何时,榆林饱受风沙侵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随后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统计显示,榆林累计有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治沙造林大户,张应龙便是其中之一。

  “治沙造林不能靠蛮干,必须依靠科学。”扎根毛乌素沙地21年,张应龙已从“门外汉”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他的初期目标是达到沙漠稳定治理,中期目标是有效保护形成产业,以治沙拉动产业发展,靠产业推动治沙事业。

  今年,张应龙投资40多万元购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用于培育树莓新品种。他希望培育出适合在这里生长的品种,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生态经济发展,还可以建起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丰富生物多样性。

  地面的“治沙大军”一寸寸推进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天空。“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筛选出适宜飞播并具备抗风蚀、耐沙埋、生长快、自繁力强等特性的踏郎、花棒、白沙蒿等植物种子。”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榆林共有600多万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这一技术还从榆林向全国沙区推广,大幅提高了我国防沙治沙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在传承“治沙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造林绿化活动,建立起城镇、道路、矿区等生态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再次得到提升。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经过持续治理,榆林的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现在的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陕西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之巅,是长城线上最为宏大的观察指挥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历史上这座高台四面是无垠的黄沙,几乎被流沙掩埋。

  但如今从这座“万里长城第一台”眺望,四周一片郁郁葱葱,6万亩樟子松等常绿树木组成的主要“方阵”,拱卫着镇北台。高台登临宛若绿海行舟,美景引来如织游客。

  一棵棵油松、侧柏树苗,汇集成绿色方阵,浸染在陕北大地,塞上明珠正绿意澎湃拥抱新时代。

  乡村振兴夯实民生福祉

  “亩产1350.36公斤!创造了陕西省玉米千亩连片单产历史最高纪录!”经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测算,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玉米亩产达到1350.36公斤。目前位居全国千亩连片(大规模)玉米单产第二高。

  高点突破的同时,榆林粮食总产量也逐年攀升。2023年,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位列陕西省第一;粮食总产量253.9万吨,创历史新高,位列陕西省第二。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苗霞说:“曾被称作‘沙漠之城’的榆林,正在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粮仓’!”

  陕西传统粮食主产区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关中地区,而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曾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榆林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和杂粮为主,曾是陕西最贫穷的地区之一。“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据《榆林地方志》记载,1990年,榆林地区玉米平均亩产只有229公斤。

  面对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榆林人意识到,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走进榆阳区大纪汗村4200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田可以看到先进的滴灌设施,陕西大地种业集团第一农场负责人王国生说:“去年玉米平均亩产1100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5500公斤。”

  在地头的设备房,王国生向记者展示了“大丰收”的“法宝”,“这套先进的滴灌技术设备,能够实现灌溉自动化、水肥精准化、操作远程化。通过节水、节肥、节劳,每亩玉米成本下降100多元,但增产150公斤,增收400元!”王国生表示,这一技术近几年正向周边农村推广。

  节水农业是榆林市“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为补齐“水资源缺乏”这一短板,榆林市探索出集雨窖、保水剂等“花式”节水模式,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价值。在良法的加持下,榆林的高标准农田目前已达216万亩,水果上山、粮食下沟、蔬菜进大棚,科学利用每一寸土地。

  此外,榆林通过自主研发的粮食种子已超过40个,其中有三个通过国家级审定,为增加粮食产量提供“芯片”支持。子洲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以山羊粪为原料的新型生物有机肥,帮助农作物提质增产。

  良田、良法、良种,让榆林人的粮袋子越来越精细。马铃薯的产业链向薯条延伸;定边荞麦、府谷黄米等杂粮品牌知名度逐渐提升;小米制成咖啡、面膜、茶等销往海外……而随着“块块田”“绺绺地”被集中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农民鼓了腰包笑开了花。2023年榆林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35元,增长8.1%。

  靖边县张家畔村,年过七旬的杨有山跟老伴坐在炕头,算起2023年的收入:合作社股份分红8000元,门面房租金5万多元,村里发了1.2万元的老年人生活补贴。“算下来有7万多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榆阳区大纪汗村,50岁的高志伟将自家两亩耕地流转给一家种业集团,自己靠种地手艺在农场务工,他说:“除了流转费,每个月还能领5000多元工资。”

  产业发展吸引许多年轻人“归雁”回巢创业。榆阳区赵家峁村打造“杏花溪谷、峁上人家”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村,年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村民赵浩浩2019年回到家乡,投资了一家窑洞民宿,2023年高峰时期,每天能接待200多人。在村党支部号召和村集体决策下,赵家峁村2023年集体经济暂停分红,所有收入用于景区改造升级。“将来生意肯定会更红火!”赵浩浩信心十足。

  产业兴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在黄河岸边的佳县赤牛坬村,100多位村民身着传统服饰,变身“演员”,用窑洞做背景,用农具作道具,耕种、打夯、纺线,为游客再现黄土高原上祖辈的生产劳动场景,昔日小山村摇身变成了3A级旅游景区。

  “春风吹过村庄,麦子扬起层层波浪。牛羊那个壮,高粱种在坡坡上。”陕北籍歌手王二妮演唱的陕北民歌《黄土地上》,已全然不见旧时“走西口”的凄凉和辛酸。(记者雷肖霄 姜辰蓉 李亚楠)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