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12月29日,在获批建设“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一周年来临之际,西安高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丝路科学城成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一年来,西安高新区紧抓“双中心”机遇,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策源地、具有前沿引领性的未来产业衍生地和“一带一路”顶尖人才首选地。
“硬科技”引领 科创“利器”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一年来,西安高新区围绕“双中心”建设需求,坚持“硬科技”引领,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落地建设了一批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内的科创“利器”,催生出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科技成果。
西安科学园是“双中心”核心区的“主引擎”,也是科创“利器”的主要聚集区。据介绍,目前园区内中国科学院地环所项目已竣工,空间时频技术研发平台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大科学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完成主体封顶,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可研批复……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不断推动西安高新区创新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布局深度融合,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西安科学园外,在西安高新区更广阔的区域,还集聚了一批高能级、多层次创新平台。其中,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奕斯伟研发中心正式投用,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导体研发平台、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实现主体封顶,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数据显示,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布局2个大科学装置,共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14家。今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双创载体8家,新增市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6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62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彰显。
科创“利器”的聚集有力激发了科创活力,催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西安高新区发布了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系统、微电无人系统领域核心芯片技术、阿秒光脉冲测量技术、铯/铷原子钟以及“启明930”芯片等30项“硬科技重大突破”,展示了强大的创新策源力和引领力。
在“双中心”核心区建设引领下,西安高新区科创氛围空前浓厚,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据介绍,2023年西安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龙头骨干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24.28%,明显高于全国及省市平均水平。
“软环境”一流 未来理想城联动两翼托举“双中心”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资金、平台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的聚集,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即精准、全面的政策支持,布局科学、品质一流的物理空间。
在政策支持方面,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在既有“1+5+N”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持续做“加法”,精准做“乘法”,全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赋能“双中心”核心区建设。
一年来,西安高新区通过“五培工程”,累计为1845家企业兑现政策资金1.85亿元,力促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通过硬科技创新政策,累计为1950家企业兑付资金1.98亿元,有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上市十条”,累计为394家企业兑付相关政策资金共计1.47亿元,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通过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突出贡献、住房安居保障等10条政策,汇聚起产业领军、企业经营、高端金融等五支硬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双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在物理空间建设方面,作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丝路科学城,在日复一日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过去一年面貌日新月异,未来之城形象已显。
据介绍,今年以来,丝路科学城区域纬三十二路等主干道相继打通,沣邑大桥顺利合龙,“六横六纵”路网体系日趋完善,立体交通体系日趋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未来创元中心等11个总部项目加速建设,经济形态更加绿色高端;西安大剧院科技中心、新罗酒店主体封顶,丝路创智谷竣工,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区主体完工,华润万象生活、中国供销集团、兰桂坊等项目签约入驻,城市品质能级不断提升;大仁遗址公园、听风公园、流光公园等一批综合性公园和口袋公园对外开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初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丝路科学城已肩扛“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重要使命步入全新发展阶段,未来,丝路科学城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紧密携手中国西部创新港、长安大学城“两翼”片区,共同托举西安“双中心”的美好明天。(张静攀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