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秦汉新城:“执笔”绘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生动图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秦汉新城:“执笔”绘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生动图景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2023-07-25 14:36

  盛夏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万物生姿,绿水荡漾。站在五陵塬上极目远眺,厚实的黄土积淀着这座人文热土的底色。回溯千年,秦人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文明的脉络逐渐形成。

  崭新征程大幕启,东风万里蓝图新。当下的秦汉新城,正加快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融合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贡献“秦汉力量”。

  保护中传承 传承中创新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秦咸阳城遗址、西汉帝陵遗址群等历史遗迹散发着璀璨的光芒。由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而开启的文明,至今仍润物无声般沁润着这片热土。

秦汉新城:“执笔”绘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生动图景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汉新城供图)

  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主体建筑前,基础配套以及馆内外工作正紧锣密鼓实施中。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这个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主持设计的匠心之作便正式向公众开放,并承担中国主会场活动,带给世界各地游客以无限惊喜。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开创时期。”说起秦汉馆在展陈设计上的创新,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任雪莉表示,博物馆主体建筑群浓缩了“象天法地”的理念,采用平面为北斗七星作为建筑组合方式,以小体量建筑单体组合建筑群,各单体间以“复道”相连,高低错落,虚实结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想象空间。

  成立至今,秦汉新城围绕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优势,一心思考“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正成为这片热土的新标识。

  “以后也可以在家门口散步休闲了,这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休闲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大福利。”镜头由近及远,容纳了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文明广场三大板块的大秦文明园,正成为当地实现文旅融合新突破、叫响秦汉文旅品牌的一个注脚。

  “我们正在打造集文物保护、文化演艺、文创开发、影视拍摄和商业运营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大型历史文化旅游园区。”工作人员讲述这座开放式园区的愿景。目前,园区内的秦文明广场已建成免费开放,年游客量可达300万人次。

  不只如此,围绕“连接古今”,秦汉新城一次次大胆创新与尝试,增厚城市的人文底蕴。

  “‘大汉紫道’将按照历史发展脉络,依托现有路网体系,串珠成链,构建探寻帝陵遗址厚重历史、体验黄土台塬田野风光、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研学游线。”6月10日,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上亮相的秦汉新城帝陵文化长廊项目“大汉紫道”,将打造一条沉浸式品味历史文化、体验式感受自然之美、交互式带动美丽乡村的多元特色文旅廊道。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秦汉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和历史轴线标识地。”秦汉新城文旅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独一无二的秦汉历史文化资源,秦汉新城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引进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发展,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汉紫道、冰雪运动中心等项目加紧建设,一个具有秦汉特色的历史人文集中展示区逐步成型。

  文旅同律动 合奏“交响曲”

  潮涌浪高,渭水东流。立足新发展阶段,秦汉新城的人文底色,正“具象”为一个个具体的精品文旅项目,文旅深度融合的厚望,激励着人们赓续奋进的荣光。

  “我们围绕‘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把数千年渭水文化与丰厚的历史遗存、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整体规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在文物展示利用、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千年渭水文旅走廊,叫响秦汉文旅品牌。”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文旅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就是要让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崭新的魅力风采。秦汉新城积极探索兼顾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创新之路,让历史遗存“动”起来,在文物保护利用、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这个夏天第一次尝试骑马,这里的马品种优良,全部专业教练持证教学,马好漂亮且性格温和,真是体验感满分。”这个暑期,秦汉国际马术中心迎来了众多的马术爱好者,他们在广阔的场地上“驭马”驰骋,释放激情。

秦汉新城:“执笔”绘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生动图景

  秦汉国际马术中心(秦汉新城供图)

  总占地面积1709亩的秦汉国际马术中心是秦汉新城近年来建成的大型综合文旅项目,拥有国际一流的室内外比赛场馆,目前,正围绕“体育+马术+文旅+全产业”,拓展高端体育运动项目,打造全国一流、西部最佳的特色体育小镇。

  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陵塬黑陶许赵村传习基地,一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交响曲”正在奏响。每年,大学生、待业青年等群体便会来到基地,跟随五陵塬黑陶技艺的第十代传承人刘纪荣学习。

  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我就是想把黑陶文化真正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虽已年过古稀,刘纪荣这个“黑陶播种机”还在“耕耘”,目前已带徒3000多人,有力推动秦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不断研究新市场、新消费的秦汉新城,力求在文旅融合方面找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推出与众不同的文旅新产品,全面展示“珍馐荟萃”的秦汉文化。在秦文明会客厅“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在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当一天的“酿酒师”,在秦汉战鼓传习基地敲响2000年前的威严战鼓,在葡小淘生态苑认领一棵拥有自己姓名的葡萄树……

  秦汉新城聚焦“做强文旅产业、做活文旅市场、做亮文旅品牌”目标,依托秦汉国际马术中心等项目策划特色文旅活动、体育赛事,推出多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绘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数”启向未来 融合新实践

  “机器同声传译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比人工好在哪里?”

  今年6月2日,秦汉新城入区企业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的展示台前,迎来了多位企业家及高校师生、市民代表。这是一次人工和科技的小小“较量”,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些年秦汉新城数字企业的成长。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秦汉新城联合中译语通共同打造的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曾为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大型活动提供多语种综合语言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还为“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智能辅助决策。

  依托独一无二的秦汉历史文化资源,秦汉新城通过数字科技、文创开发、影视动漫、文化商业等多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用起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多元文化产业形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秦汉文化走向世界。

秦汉新城:“执笔”绘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生动图景

  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秦汉新城供图)

  今年的中国—中亚峰会上,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数字幻柜亮相,千年女俑用动人舞姿喜迎八方友邻,尽显秦汉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秦汉新城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创新文化保护的同时,秦汉新城用科技提升文化体验,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内,汉代塑衣式彩绘跽坐拱手女俑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翩翩起舞”,游客扫码便可“激活”陶俑,听“她”讲述前世今生。秦汉新城通过数字化展示,让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亲身参与,带给观众全新的“刷馆”体验。

  秦汉新城在动态传承中保护和创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打造数字文化全产业链,与省内十多家文博机构开展文物采集、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文创合作,形成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库——秦汉文化资源云,探索出一条“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路径。

  “千手福虎系列盲盒”“汉代体育系列”“秦汉英雄传”系列盲盒……一个个文创产品里,讲述着家喻户晓的人物典故和人文风采。秦汉新城陆续开发了《中华第一帝都》《大汉地下王朝》图文书籍,秦汉文创丝巾、花丝文创胸针、秦汉英雄传IP手办、星汉灿烂文创产品等一经发布,便引发消费市场的火热关注。

  除了“面对面”地与各地游客“对话”,近年来,秦汉新城还通过日益壮大的影视基地,将一部部文化气息十足、精神内涵丰富的作品搬上荧幕,为观众带来了惊喜。

  由秦汉影视运营管理的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覆盖剧本创作、投资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版权保护、衍生品开发等影视文化全产业链,已吸引231家企业入驻,《大秦赋》《兰桐花开》《千年陕菜》等播出、获奖的影视剧项目100余部,一批接地气、有特色的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打造了秦汉文化原创IP,秦汉影视已成为陕西影视新的生力军。

  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在新的发展阶段,秦汉新城正接过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综合价值,建立新型文旅生态圈和全域旅游发展新体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和极富秦汉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秦汉就像一本活的历史书,每每翻阅,总有精彩之处。”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里,秦汉新城书写着自己独特的文旅产业内容。那历史和未来的交界处,文明正穿墙而过,书写着向新而生的丰富故事。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当中秋遇上“超级月亮”

  • 香港中秋夜 大坑“舞”火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2024-09-14 09:32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2024-09-14 09:31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2024-09-13 10:14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024-09-13 10:14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
2024-09-13 10:13
目前,北京市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拥有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的完备产业链条,呈现出以设计和制造为引领、装备强势支撑、封测加速成长的态势,形成以集成电路双“1+1”工程等新代际重大项目为带动,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快速发展态势。
2024-09-13 10:12
这是该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芯片继今年3月取得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中心检测报告后的又一重大进展,进一步加速国产量子安全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落地。
2024-09-13 09:12
今年是美敦力全球创新75载及在华全面发展3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2024-09-12 20:41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今年9月12日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30周年的日子。
2024-09-12 10:26
新中国成立75年,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
2024-09-12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