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来源:西安发布2022-09-06 23:09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着3000年的悠久传承历史。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其音色高古、通透、圆润、低音醇厚、高音清越。”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七代传承人谢双戌说。

  “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响泉式等,造型多为古籍记载,由斫琴师代代相传。譬如伏羲式造型圆润古朴,颈腰各有半月形弯入,弧度精巧。其音色宽宏,抚之悠远若遗世之音。”跟着谢双戌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中的木工室,墙上挂着造型不一的古琴,每一床古琴的造型都大有来历,或是圣人造琴,或是因受中国四大家、传统诗词、神话故事影响而衍生。

(转载)“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906115848

  一床古琴的制成,通常要经历至少30多道传统工序,历时两年才能完成。斫琴就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琴师完成操作。从入门到传授下一代古法斫琴技艺,谢氏两兄弟斫琴已有二十余载,通晓四十多种造型古琴的制法。

  “古琴从选材上就大有讲究,受过上百年风霜雪月的秦岭木材,才能承得住这奏响百年的重任。”谢双戌将已裁成古琴雏形的木材胚子放在了工作桌上,拿起铅笔勾勒出已覆盖在木材上的古琴造型线条,这就是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三步——定形制。造型勾勒完成后,谢双戌拿起木凿开始槽腹腔,槽腹直接决定了古琴音质的优劣,是一床琴的灵魂所在,这一步至关重要,掏制槽腹和打磨调音都需要基于斫琴师几十年经验积累形成的审美要求,并且要边槽边试音,听古琴的音是否达到想要的干净度、纯净度,没有达到想要的音色就得继续调整。

  当音色已清、透、圆润时,就可以将古琴底板扣在上面,完成合琴这一步骤,贴上想要的附件。接下来就要送入漆室,完成长达一年的上漆过程。走进漆室,空气弥漫着一股泥土混着树木本身的味道。这是因为古琴所使用的漆是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含有植物酯素酶,直接接触就会使皮肤过敏,发痒发肿,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大漆需要等干透才能上第二遍大漆,一共要进行三遍上漆过程。

  “除了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刷漆还有裹麻、上胎、打磨、试音、调厚薄、定音、推光、上弦等三十多道传统工序,其中还包括了很多细小的制琴步骤。”谢双戌说道。一床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考验着斫琴师的耐心与定力,问起谢双戌自己最满意的一床琴,他只觉得他自己做的琴,永远都需要去学去打磨。

  谢双戌是个老西安人,院子里住着的人都感染着他。“我的父辈还有院子里住着的长辈们都很喜欢传统文化,小时候就爱跟着他们弹弹琴,写写字。耳濡目染下,稍大点我们对这些琴棋书画更是爱不释手,一个契机我们兄弟俩了解到古琴,就开始有了古琴的爱好。”

  “早些年,我和我哥两人为了学好古琴,四处请教老师,这才找到了李建正先生。进了屋子,与老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从古琴弹奏聊到斫琴,也因为我们的坚持打动了老师,决定传授给我们谢氏兄弟。”谢氏古法斫琴以蜀派斫琴为基础,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融合了李建正所代表的北方古琴宽厚大气的特点,二人制作的古琴音色通透,清朗沉静,回味悠长。

  谢双戌从1995年开始边工作边斫琴,2002年开了第一间琴馆。谢双戌、谢孟戌从2012年开始开展研学活动,各国古琴爱好者、学生纷纷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感受古法斫琴这项传统技艺。2017年,兄弟二人扩大研习场所,开办传习所,给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在传习所,不仅研习古法斫琴技艺、弹奏技艺。我们还一起研学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品传统大家之作,颂古代诗词歌赋。这能为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有缘人,在喧闹的城市中提供一个精心的场所。”谢双戌说道。

  2020年,谢氏古法斫琴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安高新区的扶持下,迎十四运非遗传统体育展演活动、“十四运”前期非遗布展、研习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谢氏古法斫琴这一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

  但古琴制作涉及弹奏、雕琢、校音、调试、大漆等一系列工匠技艺,所以斫琴师不仅仅是木匠,还得需要懂乐理。漫长的斫琴工期、难懂的古琴乐理等一系列因素,能扛起古法斫琴技艺传承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收学生门槛不高,谁想学我们都欢迎,但是作为传承人门槛就得高起来,毕竟如果所收的传承人在我们去世之后,他说放弃就放弃,这门技艺就没人能传下去了。”谢双戌看着墙上挂着的古琴感慨着。

  对于谢双戌、谢孟戌而言,古琴是终生爱好。而当传承的担子落在他们的肩上,古法斫琴、古琴弹奏也并不是爱好这么简单。勉强维持温饱的传统技艺,需要坚持数十年的毅力,永远保持初心的爱好,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事,传承此项技艺、传播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路,还需要走很远。

  一床古琴,奏出余韵悠长的琴音,一门传统技艺,背后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种琴式,每一首古琴曲承载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人文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谢氏兄弟二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根,把古琴当做庇荫大树,将古法斫琴技巧化为枝叶,永远欢迎热爱古琴的人,传承古法斫琴这一历经千年的非遗技艺,共同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文 周全)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