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态治水,让西安高新区“面子靓”“里子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生态治水,让西安高新区“面子靓”“里子美”

来源:光明网2022-07-26 12:17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治、保、引、用、管”的总体思路,全面打响碧水保卫战。

  2022年是西安高新区“四个高新”建设的提速年,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西安高新区把绿色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全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秦岭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障,碧水蓝天白云逐步成为高新人“稳稳的幸福”。

都市之门1

  找准发力点,激发区域生态活力

  今年3月,西安高新区推出“一半绿一半城”生态高新“六进六提升”系列活动,让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进园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以更多创新的宣传形式,激发和提高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近日,西安高新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六进”活动永阳公园专场成功举办。活动现场,西安高新区生态委办公室主任、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局长张波向广大市民发出携手共建亲水园区,齐心助力幸福高新的倡议。

  解决薄弱点,深挖生态改善潜力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因地制宜整治水环境,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通过截污减排治污水、“一河一策”保清水、河湖连通引活水、河长湖长管住水等方式,全面提升区内河湖水质,水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自2019年起,西安高新区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采用接户、纳管、联村建站或就近接入市政管网等方式处理群众排放的生活污水,并定期对已治理的黑臭水体点位进行巡查。

生态治水,让西安高新区“面子靓”“里子美”

秦渡街道秦南村污水处理站

  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站14个,污水收集管网约289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43个,受益人口约11.6万人。

  下一步,西安高新区还将把人查、技查结合起来,发挥网格员和各种排查力量优势,对容易产生黑臭水体的区域和易反弹的已完成治理点位加强巡查管控。

  夯实落脚点,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西安高新区坚持把城市景观与河湖景观结合起来,把雨洪调蓄、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与人文景观、现代生活相连接。以规模性的公园结合湖泊、河流等水系形成蓝绿空间,进一步沿河沿绿发展。梁家滩运动公园则通过将空间与功能、城市与自然有机统筹,构成林水环绕、河谷贯通、公园渗透、绿道串联的生态网络,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美丽画卷。

77d42693eb844d9e76761f711ee66e0

永阳公园

  永阳公园,是近年来西安高新区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缩影。为了提高园内湖水的自净化能力,永阳公园湖内种植了千屈菜、睡莲、香蒲、荷花、黄菖蒲等植物,有效降低了水体中的氮、磷元素,达到抑制藻类繁殖的作用,使水体清洁度得到了改善。近3年来,湖里鸭子、天鹅等水鸟显著增多,有时候还能看见白鹭。湖水水质常年保持在Ⅳ类,冬季基本能达到Ⅲ类。

  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在整治水环境、公园建设、河道绿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据西安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刘清朝介绍,下一步,西安高新区将继续大力推进亲水公园的管理提升工作,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监督,真正让“水连起来、活起来、清起来”。(文/图 徐皓 刘筱筱)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警察节重磅视频《无界守卫》

  •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