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曾震宇]

走进陕北高西沟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3-31 14:02

24小时热图
  • 三船同靠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迎来客流高峰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举行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

  • 新疆为保护世界级非遗《玛纳斯》的立法正式实施

  • 5月1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250万人次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

  黄土沟壑中的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去年,趁着“谷子熟了——陕西米脂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召开,我来到米脂县。艺术节的主场地没有设在县城,而是设在了距县城20多公里的高西沟村。坐在去高西沟村的车上,看着窗外金黄的谷子和起伏的山梁,我突然想起了什么,一瞬间,“高西沟村”四个大字显现在我的记忆屏幕。高西沟村,声名远扬的塞北小村,有着曲折的故事和动人的成就。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了解这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汽车驶入高西沟村,我看到两个人工制成的巨大谷穗,手挽着手,中间包裹着“谷子熟了”四个字,下面是用团扇组成的“米脂县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横幅。后面是一排窑洞式样的房子,这是高西沟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心。从“乡村文化艺术节”到“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心”,我似乎嗅到了这个古老村庄的新味道。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在村头迎接我们,寒暄过后,他带领我们参观。姜书记中等身材,穿着深灰色休闲装,脚蹬一双旅游鞋,与我们有说有笑,特像一位分别日久的老朋友。

  我们随着姜良彪来到了龙头山,这里是高西沟村的一个制高点,站在这里,高西沟村的山山岭岭尽收眼底。刚刚下了一场小雨,雾岚在山间弥漫,绵延的梁峁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有成片的油松、侧柏,有笔直的杨树。转身向另一个方向眺望,看到了果实累累的苹果树,树不高,成行连片,有诗的意境、画的色彩。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贫穷的代名词,地处这片区域的村庄,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荒山秃岭,风寒水缺,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种植。高西沟村的温饱问题如一根绳索困扰着村民,也扼住了高西沟人的希望。毕竟是有历史底蕴的地方,中国革命在这里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西沟人也是有梦想的人。1959年,不安于现状的高西沟人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他们开始修建梯田,在荒山种植树木,用林木积水护土,在草场饲养牛羊,积肥育肥,改良土壤。从最初的挑战到有序的发展,再到戮力追求生态文明的今天,60多年风风雨雨,高西沟村以新的面貌,擦亮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天空。他们长期实行“三三制”生态治理模式,也就是全村的土地和山地,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植树,三分之一种草,以此来维护和改善环境。进入21世纪,高西沟村人对生态环境有了新认识,他们把“三三制”治理模式调整为“三二一制”,也就是三份林地、两份草地、一份耕地。他们知道,唯有树木成林,才能推进沟、坡、峁、岔、水、田等的综合治理,达到“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的目标。在这种生态理念的支撑下,高西沟人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绿水青山,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了一个样板。

  姜良彪的陕北普通话不难听懂,他在龙头山,从不同的方向介绍高西沟村的过去与现实,语言诙谐,表情生动,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村支部书记,还以为他是专业导游呢。下山时,我指着一侧的山坡,向他询问,那里的树是苹果树吧。他停下脚步,微笑着说,就是苹果树。他告诉我,高西沟村建立了有机苹果种植基地,打造山地苹果品牌,因为有电商助力,销售业绩不错。

  回到高西沟村,浓烈的节日气氛充盈着每个角落。在五彩缤纷的“文化大集”,墙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墙顶置放着一捆捆谷穗,路两侧有免费供应的陕北小吃,凉皮、羊杂碎、干炉什么的,地方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是由大苹果搭建而成的“花坛”,苹果一圈圈围拢,十余层叠加,顶端对称着两片苹果树叶,造型优美。我喜欢陕北小吃,端过一碗凉皮大快朵颐。又吃了一个苹果,就像小时候一样大口啃着,充沛的汁水流进心窝。附近还有“陕北说书”表演,三位老演员,高亢说唱,道出人生感悟。老演员身后的剪纸吸引了我,一幅是用红纸剪成的《祈雨》,下面有一行字:“天旱了着火了,地下的青苗晒干了,龙王救万民。”构图朴拙,刀法酣畅。另一幅是用黑纸剪成的《壶口斗舞》,下面也有文字:“红绸飞舞槌如影,脚踏霓虹翻巨浪。”构图夸张,刀法细腻。两幅剪纸,就像两个窗口,从中可以眺望高西沟村的当下和往昔。这样的景象,该是乡村文化艺术节该有的景象吧。我深深陶醉其中。

  高西沟村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了,凭借奋发图强和改革开放的精神,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经济状态,也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气质。在几十年顽强拼搏的基础上,他们依托本土生态资源,建立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区,找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这是我在高西沟村的一天时间里,得到的最直观印象和最深刻感受。(张瑞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31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