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设‘四个高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西安高新区发布“科创高新”建设方案抢占未来制高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建设‘四个高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西安高新区发布“科创高新”建设方案抢占未来制高点

来源:中国日报网2021-08-24 10: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展望中国科技创新版图,西安高新区无疑是科创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多年来,西安高新区在一步步创新跨越中实现蝶变,已成为西安、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源和增长极。

  从到产业高地到科创新城,肩负科技自立自强重要使命的西安高新区,在国家重大布局中从不缺席。8月18日,西安高新区重磅发布《“科创高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立足国家战略安全和未来产业布局,充分释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驱动效应”,围绕10方面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生态高质构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科创高新”,向着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新引擎的目标,勇敢开启新一轮风口的攀登。

  立目标 建设“科创高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都是西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密码。以解放思想为动力、自主创新为核心,三十而立的西安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陕西省创新创业的最早“探路人”,未来还将继续当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

  《方案》的重磅发布,便是西安高新区面对新时期科技发展新使命,锚定科技创新最前沿,为未来三年科技发展制定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方案》中,清晰展示了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释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驱动效应”,立足国家战略安全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生态高质构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科创高新”。

  到2023年,西安高新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将全域建成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引擎,西安丝路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导区。

  西安高新区对科技发展的清晰布局,还体现在《方案》一项项明确的指标数据中。《方案》指出,到 2023 年,西安高新区全社会R&D 支出占GDP比重达到 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0件,技术成果交易额超过 100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 30%;

  2023年,西安高新区将聚集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120家,新型研发机构240家,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115家,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数 80 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6000 家,年均引育硬科技人才 4000 人……

  搭平台 集聚资源激发奔涌活力

  为推进任务目标进一步落实,《方案》制定了10项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秦创原高能级科技转化大平台、以“科创九条”引领科创生态优化升级、培育“万家”科技型企业群体等等。这10项任务覆盖了科技创新的整个周期,围绕着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为科技企业成长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此前西安高新区已成果丰硕。多年来,西安高新区积极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如西部双创高地嘉会坊、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力促企业孵化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相继获批国家双创特色载体园区、双创示范基地等称号。

  《方案》在此前基础上,结合“秦创原”建设新使命和科技创新新趋势等,对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介绍,西安高新区将以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秦创原高能级科技转化大平台两项任务为抓手,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更优承载平台。

  在完善创新平台体系这一重点任务中,西安高新区将加快西安科学城和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阿秒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国科大西安学院、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前瞻布局陕西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探索建立面向未来产业领域的研发平台10个,建设重大创新平台30个,成立多主体联合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240家,布局离岸创新中心等国际化创新平台30个以上。

  同时,西安高新区还将发力建设秦创原高能级科技转化大平台,聚焦实验阶段成果的验证开发,建立一批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概念验证、中试转化、产品试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双创载体提档升级,支持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瞪羚谷创业社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发展,加强与西电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光机所共建光子孵化和加速平台;鼓励引导区内创新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双创载体建设,提升双创载体市场化、专业化能力,聚力打造“秦创原”的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

  育主体 积蓄创新创业“源头活水”

  没有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以多层次创新主体培育推动创新成果竞相绽放,从而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西安高新区一直以来的理念和实践。

  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拥有在孵企业10513家,培育高企27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4家,均占全省 1/3以上;培育雏鹰企业1165家、瞪羚企业214 家、独角兽企业2家;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五,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600件……科技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此次《方案》的10项重点任务中,共有4项任务与创新主体培育相关,足以见西安高新区进一步激发创新源动力的决心和信心——

  培育“万家”科技型企业群体。西安高新区将加强科技型企业引育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每年引进 5 家以上重点研发企业、引育 50 家以上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实施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对年度创新积分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奖励;瞄准新技术、新能源、新生物、新制造、新生活等领域,抢先布局新赛道、发展新产业,到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0家。

  推进科技金融互乘放大。根据《方案》,西安高新区将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并购基金等多层次基金体系,同时加快西安科创基金园发展,试点科技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硬科技支行”创新发展,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鼓励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西安高新区将用好科技企业“上市十条”,完善上市企业储备库遴选机制,实施科技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每年支持10家科技企业完成上市;推动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鼓励上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效益。

  此外,《方案》还提出将打造百万人才聚集高地,即面向全球开展“百万人才计划”,以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为主要承载地,引育百万创新人才和软件工程师队伍,并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强机制 构建科技创新一流生态

  突破科技创新瓶颈,需要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近年来,西安高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出台“科创九条”、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实行企业上市“五专政策”等,逐步构建起科技创新的一流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交出“高分答卷”。

  《方案》中针对体制机制创新,也明晰了4项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创九条”引领科创生态优化升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一重点任务中,西安高新区将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项目配置机制,引导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同时围绕“两链融合”,聚焦“55611”现代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每年支持20个以上“揭榜挂帅”项目,并支持区内科研主体承接参与中省重点科创项目建设。

  在以“科创九条”引领科创生态优化升级方面,西安高新区将用好“科创九条”,每年安排9亿元资金用于科技企业主体培育、支持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55611”现代产业体系,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合作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及风险补偿机制;定期发布硬科技发展白皮书、硬科技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等原创产品。

  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两方面,《方案》指出,西安高新区将加快建设科技要素交易市场、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转化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让、实施许可和作价入股;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科技服务站等,鼓励区内主体开展国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合作。

  科创领航,扬起高质量发展风帆。在《方案》蓝图的指引下,西安高新区将以改革辟路、创新求实的新姿态,担当更大的时代重任,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奋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争当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向着建设“科创高新”的宏伟梦想奋勇前行。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

  • 贵州瓮马铁路南延伸线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