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日,上海迎来37℃高温考验。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练塘站内,运维人员周勇、何燕洁正紧盯监控屏:“叮——2号主变油温46摄氏度,绕组温49摄氏度,数据正常。”这座上海电压等级最高、变电能力最强的“电力心脏”迎峰度夏期间日均输送功率相当于5座百万级火电站,可满足约200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同时,新启用的“空、天、地”智能巡检体系正为其安全运行织密防护网。
穿过热浪翻涌的设备区,周勇首先“唤醒”地面智能巡检机器人。这台“哨兵”灵活绕过电缆沟,红外镜头精准扫描主变套管、引线接头等关键部位,热成像画面实时回传:“1号主变套管温度40℃,无异常热点。”与此同时,30米高空的智能无人机启动“盘旋侦察”,搭载的红外热成像仪与激光雷达如“透视眼”,连毫米级设备裂纹都能捕捉,彻底填补地面巡视盲区。
“以前迎峰度夏,我们顶着40℃地面高温户外特巡,爬架构、看表计,4小时才能完成全站检查,衣服能拧出水。”周勇感慨,如今346台智能摄像头24小时“站岗”,机器人“跑腿”测数据,无人机补盲区,2小时就能完成巡检。更关键的是“数字大脑”的预判能力——上周系统刚揪出GIS气室压力偏低隐患,运维人员赶在高温前完成消缺。
日头渐高,主变区域的金属设备表面温度逼近50摄氏度,但周勇和何燕洁的巡视节奏却愈发从容。从“人工跑断腿”到“智能协同干”,从“被动修故障”到“主动防风险”,练塘站的运维模式正随着科技的注入“脱胎换骨”——今年迎峰度夏前,两台自主巡视无人机和全新AI算法的加入,更让“空、天、地”立体巡检网越织越密。
“保障外电入沪通道,就是给城市供电上‘双保险'。”结束当日巡视时,周勇看了眼监控屏上稳定跳动的负荷数据,笑着说,“再热的天,有这些智能战友帮忙,我们心里踏实!”(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