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江东丨从赓续红色血脉到弘扬城市精神,上海提升人民城市文化品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要闻 > 正文

大江东丨从赓续红色血脉到弘扬城市精神,上海提升人民城市文化品质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五年”系列观察

  上海,光荣之城。1921年7月到1933年1月的12年间,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留下的许多红色印记,成为党的诞生地的不朽丰碑。遍布全城的红色资源,与时代同行,见证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和践行,凝聚成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力量源泉。

  上海浦东陆家嘴。资料图片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城市精神,上海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全力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不断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图景,涵养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温度。

  红色血脉贯通城市融入生活

  “很多英烈都曾被敌人关押在这里。每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意味着他没能见到最终的胜利……”

  在龙华烈士陵园缅怀革命英烈,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追忆峥嵘岁月……随身带着《光荣之城红色“沪”照》,大学生小胡陆续参观了上海45个红色场馆,最终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了“红色印记”上海城市红色寻访活动的全部集章打卡,“每个场馆我都认真参观学习了,两个月下来,收获满满。”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全市共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612处,红色血脉贯通城市物理空间,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日常生活。

  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纪念馆供图

  穿过高楼遍布的新天地商圈,步入绿树成荫的石库门街区,中共一大纪念馆伫立眼前。走出纪念馆,红色经典步道链接起周边众多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徒步前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整个开放式街区,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长卷。

  这里是黄浦区,历来被视为上海的“心脏”区域,拥有经第一批《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认定的红色资源143处,居全市之首。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黄浦努力将区域内更多红色旧址、遗址面向大众展示,打造可见、可触、可感的“红色露天博物馆”。

  “市民游客行走在黄浦的大街小巷,就能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红色露天博物馆”正在打破“围墙”,让红色资源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推动众多红色资源、街区风貌及文化生态融合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红色露天博物馆”,在漫步中感知红色文化。

  蝉鸣阵阵,思南路73号的花园内绿意盎然,百年雪松巍然屹立……经过精心修缮,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7月23日重新开放。这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以“生活化”“零距离”为重点,打破传统封闭模式,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馆内各场景不再设置“一米线”,让参观者贴近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说,周公馆修旧如旧重新开放,体现出上海对纪念馆的高度重视,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周公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一位参观者留言感慨,当年在十里洋场潜伏、战斗的革命者,应该是很孤勇的,“走进红色遗址场馆,回望光荣历史,感悟改革开放,更加体会来时路不易,一定要奋斗啊。”

  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红色文化可触可及,直抵人心。

  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立本铸魂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开放、创新、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上海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发展史。

  孕育于上海的伟大建党精神,同样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源本和根魂。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前夕,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研讨会上,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根与叶的关系”“精神力量是无形的,却可以通过有形载体显其内核,通过文化建设厚其土壤”……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近年来,上海依托全国首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省级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以及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打造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厚植上海城市文化底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聚焦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上海围绕“大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持续丰富红色文化内容供给,点亮红色教育的“长明灯”。

  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决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读书能救中国吗?”“我们能做些什么?”“我要好好读书,让这微弱的光,变成照亮黑暗的火炬!”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决赛现场,四名来自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的高中生,排演原创舞台剧《黄炎培的故事之读书立本》,再现教育家黄炎培幼时读书立本的故事,感动全场观众。

  “一共有多少位一大代表参加了会议?”同学们挥舞小国旗,在“党史大闯关”环节争先恐后抢答。这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心愿卡上,孩子们郑重写下自己新学期的期待、长大后的梦想。

  百闻不如一“件”。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让百件革命文物藏品走进课堂,拉近青年一代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等场馆,探索戏剧演绎等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宣讲方式,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的旧居打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组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年均讲解700多场,累计服务各界参观者10多万人次。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强调,这是在“用好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部校文化共建,让伟大建党精神‘活’起来、‘火’起来。”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所有努力,都在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积攒精神底气和资源优势。

  2023年10月25日召开的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这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担负起的重任。上海是文化建设的高地,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座城市融合发展、发扬光大;如今,上海立志以文化软实力的新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红色文化指向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引领,江南文化连接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传承,海派文化则更注重融合与共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说,人民城市建设成为“三种文化”融合发展的广阔舞台,“以人民为中心,具有生活质感和情感深度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当‘三种文化’浑然一体地融入上海城市的日常生活,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也就拥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明大势、知责任、勇担当、善作为。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实践,迎来新成果。

  原创舞剧《李清照》。上海歌舞团供图

  金秋十月,全球演艺优质资源在上海同频共振。自原创舞剧《李清照》担纲开幕演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板演出将陆续上演57台163场节目,其中,境外演出占比约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超过90%。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感慨:“如果说20年前,国际名团将上海作为巡演的‘备选项’,那么20年后,上海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名团驻演的‘必选项’。”艺术节吸引全球观众“为一部戏来上海”“为一个节来上海”,更好感受上海金秋的艺术氛围和美丽的城市风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上海文艺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汲取澎湃能量,从炽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动人素材,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千里江山图》《繁花》等文艺佳作不断涌现,理想与信念的光辉在银幕、在荧屏、在舞台、在书页上闪耀,激励人心。

  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上海举办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展览和演出,制作“老外讲故事”等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展示中国发展道路、上海文化魅力。2021年推出的百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境内外播放量突破16亿,2022年《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播放量超过10亿,2023年的《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邀请外籍人士讲述对中共二十大的思考和感悟……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上海努力探索文化改革创新之路,大力推进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系统性变革,构筑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旅游、体育、网络文化和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消费新市场,推进文体旅商娱展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守住文化之根、锻造文化之魂、彰显文化之力、务求文化之新、深耕文化之美,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正努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浦江两岸结出丰硕成果、绽放璀璨光芒。(曹玲娟)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2天!

  • 2025年巴黎图书节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