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着档案看上海》“硬核”讲述上海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要闻 > 正文

《跟着档案看上海》“硬核”讲述上海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1-04-28 10: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4月25日,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黄浦区档案局(馆)承办、同济大学出版社协办的《跟着档案看上海》新书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跟着档案看上海》全书荟萃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14个地标,跟随城市地标,走进城市档案深处,深度挖掘上海历史文化底蕴。

《跟着档案看上海》“硬核”讲述上海故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具有先进的市政管理模式,发达的工商都市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文化,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数十年来,记载上海发展变迁的通史、断代史,描摹上海社会文化、建筑景观、市民生活的各类正史演义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演绎着上海的发展历史,其中上海市档案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相应的研究,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市档案局局长、该书主编徐未晚谈到,上海档案馆从2019年初开始筹备编写这本书,专门组建研究团队对馆藏的240万卷档案中跟上海地标相关的档案进行汇集整理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整理汇编,更好地讲述上海的故事,更好地传承上海的历史,尤其是在当下梳理传承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过程中发出档案的独特声音,也希望将这本书作为档案挖掘的新里程碑,让“跟着档案看上海”这个slogan和主题能够伴随着上海的文化发展绵延和传承下去。

《跟着档案看上海》“硬核”讲述上海故事

  “《跟着档案看上海》,是看上海的什么?是看上海的品质、温度、空间的更新。”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分享了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她认为,这本书有档案有细节,有故事也有新意,把档案和档案背后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记者注意到,书中的14个地标涵盖上海中心城区主要区域,既有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梳理这些地标,并不完全在于过往的梳理,更着眼于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迁和空间的更新,借助对这些地标的描绘,读者得以一窥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加理解这座“人民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从哪里来。

《跟着档案看上海》“硬核”讲述上海故事

  上海档案馆研究人员胡劼、陆闻天从编写者的视角,围绕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4个地标做了分享,详细讲述撰稿过程中的种种发现和思考。“通过翻阅档案,这些地标更有温度、更厚重、更为有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历史底蕴和在城市中所具有的价值。这也是作为编写者,希望通过档案呈现给广大读者的——能够跟着档案阅读建筑在城市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所体现的城市精神。”

  据悉,全书共收录400多幅插图,绝大部分系档案馆馆藏,文书、地图、照片、实物兼具,中外文并收,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既体现了档案的多姿多彩,更给普通读者走进档案、体会档案魅力的良机。该书一经出版即入选2021年1月“中国好书”榜单,成为上海市党史(四史)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也为上海城市形象推广和建筑可阅读活动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硬核”读物。

《跟着档案看上海》“硬核”讲述上海故事

  《跟着档案看上海》一书的责任编辑、“民间影像”书系策划人陈立群说,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具有特色的城市读本,从宏大的视角、多元的叙事和丰富的细节,进一步挖掘和呈现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

  • 贵州瓮马铁路南延伸线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