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前找法律咨询,总怕碰到‘假律师’,现在看到机构招牌上都标着执业证号和监督电话,心里踏实多了!”11月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司法局门口,市民邢其琛拿着刚领到的《维权需谨慎谨防“假律师”》宣传册,真切道出了身边的变化。
这一变化,源于沂水县近年来针对法律服务市场乱象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当地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起“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公安+民政+司法”六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成功破解违规经营、虚假宣传、假冒律师等行业痛点,构建起规范有序的法律服务市场新格局。

“法律服务市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单打独斗’难除顽疾,必须攥指成拳。”沂水县司法局副局长王瑞杰介绍,为精准整治市场乱象,该县构建了六部门闭环协作机制:行政审批部门守住准入关口,市场监管部门聚焦经营乱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攻坚违法问题,公安、司法提供协同支撑,民政部门深度融入治理流程。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各类市场主体138家,精准锁定30家实际从事法律咨询服务的机构、50家不涉及该领域的正常经营主体及58家未实际经营主体,全部建立了详细问题台账。
今年3月,县审批部门在办理某服务中心营业执照时,发现其拟定名称含“政法”二字,且经营范围涉及法律咨询。工作人员当即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认定该名称易让公众误解机构与政法机关存在关联,依法驳回申请,并耐心指导申请人选择合规字号。“这不仅守住了市场准入的‘第一道门’,也避免了虚假公信力对群众的误导。”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政策法规科科长王卫艳解释道。
为推动治理从“运动式整治”向“常态化规范”深度转型,沂水县进一步建章立制筑牢长效保障——成立由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任组长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印发《沂水县法律服务市场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四大类28项违法违规行为清单,构建起“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执法联动”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其中,审批部门实时推送法律咨询机构审批信息,联合梳理出15家重点监管名录;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重要事项随时会商;由14名六部门执法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建立“检查—反馈—督查”全流程协同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自2023年以来,该县已开展联合执法32次,责令整改无照经营2起,规范市场主体登记行为10起,注销不符合规定的法律咨询机构7家,将3家机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今年4月,某法律服务机构到县城管局申办广告牌备案,提出要张贴“包胜诉”“免费法律咨询”等内容,工作人员立马指出宣传内容涉嫌违法,要求其在广告中标明机构全称、执业证号及监督电话,并同步将信息推送至市场监管局、司法局联动确认。“以前多是‘事后救火’,等群众投诉了才去处理,现在通过事前审查和部门联动,能把问题直接解决在萌芽状态,既减少了群众损失,也规范了行业秩序。”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广告科科长黄磊表示。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沂水县也注重通过多维宣传提升群众辨识能力和行业自律意识,打造“线下+线上+警示”立体化宣传矩阵。线下在法院、交警大队、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线上通过“沂水司法”微信公众号、县政府官网等,实时更新法律服务机构及执业人员信息;此外,还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市场专项治理警示教育》《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培训》,用典型案例为从业者敲响警钟。
如今,沂水县法律服务市场“乱象”明显减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六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治理工作从‘常态化规范’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让法律服务真正成为群众维权的‘定心丸’、法治营商环境的‘助推器’。”沂水县司法局党组书记辛惠表示。(通讯员田宝宗 张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