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跨越山海的奔赴 烟台农民专家高飞虎扎根巫山引种秋月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跨越山海的奔赴 烟台农民专家高飞虎扎根巫山引种秋月梨

来源:烟台日报2025-10-20 09:48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李仁 慕溯

  巫山,渝东北门户,三峡库区腹心;烟台,黄渤海之滨,万亿城市。

  因东西部协作国家战略,两地结缘。

  10月的巫山,红叶渐渐染上了深秋的色彩。金坪乡袁督村梨园,秋月梨已经下树,销售一空。

  “今年,光袁督村一个村,秋月梨就卖了2000多万元。”身处袁督村梨园,眺望远处座座梨园,山东烟台秋月梨种植指导专家高飞虎笑得格外开心,“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高兴,除了高兴还是高兴。”

  重庆巫山,高山连绵。在这里,海拔千米的陡坡上,曾是一片“产业空白带”。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守着苞谷、红苕和洋芋这“三大坨”,靠山吃山。

  2019年,高飞虎从“中国梨乡”烟台莱阳,带着一颗让巫山人民脱贫致富的初心,把秋月梨引种到当地。从此,他踏上了这条东梨西种的干事创业之路。

  从“吓软了腿”的险峻山路,到“公树不结果”的流言质疑;从手把手教技术,到“两棵梨树抵一头猪”的丰收账,烟台—巫山东西部协作培育出一个能持续“造血”的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种梨?那家里的猪吃啥子?”

  巫山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山地占总面积的98%,丘陵平坝散布其间。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少有优势作物,形成了相对“产业空缺带”。

  “巫山的地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前在海拔300米以下种柑橘,300米至800米种脆李,但800米以上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产业。”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杨(曾挂职巫山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介绍。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8年,巫山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邀请烟台农业专家团队对当地土壤成分、光照条件及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经过评估,专家团队建议引种秋月梨。

  2019年,高飞虎,这位年过五旬的农民专家受派到巫山指导当地群众种植秋月梨。

  他的初心简单而坚定:让巫山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

  经过多轮筛选与比对,巫山县最终确定引进秋月梨作为中高海拔地区的适生品种,并在金坪乡袁督村试种300亩。

  初到巫山,高飞虎就被这里的山路“吓软了腿”。“车窗外面就是悬崖,一眼望不到底,坐在车上动都不敢动。”他回忆道。

  除了交通不便,饮食、气候也是难关。高飞虎是吃面食长大的山东汉子,而巫山人吃米又喜辣,餐餐不离米饭和辣椒;巫山夏季炎热,但冬天湿冷难耐,没有暖气,睡觉时还得戴上帽子御寒。

  生活的不适应咬咬牙尚能克服,村民的抵触情绪,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种梨?那家里的猪吃啥子?”听说要把最好的300亩田拿来种梨,村民们的反对声此起彼伏。

  原来,当地曾在中高海拔地区尝试发展板栗、核桃等产业,却屡屡受挫,村民对“新产业”已近乎绝望。再加上秋月梨三年才能挂果,其间几乎没有收益,大家宁愿继续种植“三大坨”,也不愿再“冒险”。

  “别说村民不愿意,就连我也不敢相信。”虽然一直在做村民工作,但到底能结多少梨、能卖多少钱,袁督村党支部书记王承华自己心里也没底。

  2019年3月,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力推动下,第一批秋月梨最终在袁督村落地栽种。但高飞虎发现,有的村民仍在梨树旁间种苞谷、红苕等,严重影响梨苗通风透气与根系发育。

  本应在2021年挂果的梨树,因管理不善未能如期结果,村民中甚至传出“公树不结果”的谣言,意指他带来的都是“公树苗”,只长叶子不结果。

  秋月梨,就在一片质疑与观望中,艰难生长。

  “种两棵梨,相当于养一头猪”

  “只有实干,才能破冰。”高飞虎深知,信任比技术更难建立,想让村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让他们看到实效。

  三年间,他几乎全年无休,驻守田间,从拉枝整形、疏花疏果,到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

  他尤其注重培养一批“示范户”,希望通过他们的成功,带动更多人参与。袁督村种植大户翁万堂曾是“保守派”代表。高飞虎与他打赌:同一块地,一半按老方法种,一半按新技术管,秋后见分晓。

  2022年,翁万堂收获第一批秋月梨,顿时心服口服:按高飞虎的技术管理的一半,个大、匀称、产量高;而按土办法种植的一半,果小、质差、收益低。

  这也是袁督村第一批收获的秋月梨。因皮薄肉嫩、清甜多汁、无渣核小等优点,这些秋月梨一经上市就备受追捧,地头价每斤5到10元。

  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最有力的语言。再看到高飞虎时,村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2023年,秋月梨地头价涨至每斤10到15元;2024年,精品果甚至达到每斤30元。

  翁万堂第一时间将自家18亩果园全部进行了科学改造。2023年,他的梨园收入达48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冠军园”。今年,20余亩秋月梨收入80余万元。

  “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他颤抖着双手,激动地说。这位比高飞虎还要年长几岁的果农,心悦诚服地拜高飞虎为师。

  曾经“喝瓶水都要朝乡政府伸手”的袁督村,今年850亩秋月梨产量200多万斤,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到2万元。

  王承华说,2019年栽下的梨树,今年平均结果200个,一棵树就能卖1000元。

  他算了一笔账:“种一棵梨,相当于种一亩苞谷;种两棵梨,相当于养一头猪;种四棵梨,相当于种一亩烤烟。”

  “真金白银”点燃了村民的热情,曾经的抵触与质疑,化为了争先恐后的学习与实践。

  “现在不是我们让他干,而是他们主动问我们怎么干。”高飞虎的语气中满是欣慰。

  小小秋月梨,改变了袁督村的面貌。

  “村里变化相当大,好多村民回来建房,光今年就建了13套。”王承华说,原本村里常住人口只有四五百人,看到种秋月梨的效益后,很多务工人员回流,如今村里常住人口近900人,大家干劲十足、热情高涨。

  “能给师傅颁奖,是我的荣幸”

  2024年9月29日,对高飞虎是个难忘的日子。

  当天,“感动巫山”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现场揭晓“感动巫山”2023年度人物,高飞虎名列其中。让人惊讶的是,为他颁奖的正是熟悉的翁万堂。

  徒弟给师傅颁奖,成了典礼上的一大美谈。

  “我师傅千里迢迢来到巫山,带领我们全村致了富,他能获奖,实至名归。能给师傅颁奖,是我的荣幸。”提起典礼上那一幕,翁万堂至今还激动万分。

  对当地而言,在海拔800至1200米区域规模化种植秋月梨,供应期从8月持续至10月,不仅有效弥补了夏季脆李与冬春柑橘之间的产销空档,更推动巫山形成“低山柑橘、中山脆李、高山脆梨”的立体农业格局。

  “协作不是给钱,是给产业。不是‘输血’,而是‘造血’。”高飞虎讲述了他理解的东西部协作,“你给他10万元,花完就没了;但你给他一个产业,他年年都有收入。”

  如今,巫山秋月梨从最初的300亩,已发展到8000亩,覆盖了16个乡镇,全县总产量可超4000万斤,预期总产值超3亿元。2024年,秋月梨被列入鲁渝协作特色产业提升重点项目。

  “在巫山,秋月梨已经不仅是一个品种,更是一个能持续造福一方百姓的产业,一张叫得响的‘新名片’。”高杨说。

  巫山县对秋月梨产业有着更宏大的目标。到2030年,巫山县将发展5万亩秋月梨,让秋月梨成为当地新兴的富民产业。

  正是看好秋月梨在当地的发展前景,2021年冬,高飞虎的儿子高大山也追随而来,不仅在巫山娶了媳妇、安了家,还负责巫山秋月梨产业的规划与销售。

  “随着秋月梨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必须提前考虑未来的有序发展,我有信心能做好。”对于未来,高大山信心满满。

  技术的扎根,伴随着情感的融合。从烟台到巫山,高飞虎跨越的不仅是上千里的空间距离,更是心理上的隔阂。

  一次运输水泥杆时,皮卡车在湿滑的陡坡上打滑,后轮离悬崖仅差10厘米。“差点就连人带车都没了。”回想起来,高飞虎仍心有余悸。

  除了后怕,这次险情也坚定了他扎根巫山、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决心。

  “高飞虎的故事,是烟台与巫山东西部协作的生动缩影。真正的协作就是这样,既是技术的传递,也是产业的培育,更是心的交融与情的共鸣。”高杨说,在这条山海相连的康庄大道上,还有更多的“秋月梨”故事,正在书写。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画好“同心圆”,汇聚发展“向心力”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