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清晨六点的李村,薄雾还没散尽,王振已经踩着田埂往村南头的水井走去。新打的水井旁,几位村民正等着抽水浇地,见他来,老远就招呼:“王书记,这井真是救了急!你看这水流,比以前旺多了!”他笑着走上前,弯腰摸了摸水管外壁的水珠,又蹲下身查看水泵的运转情况,“这几天浇地的多,咱们得盯着点,别让机器出岔子。”晨光透过薄雾落在他沾着泥土的鞋尖上,也拉开了他驻村帮扶的又一个寻常日子。
2022年11月17日,作为下派第一书记,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干部王振,来到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李村,这个村庄的变化就像夏天田埂上的玉米苗,一天天往上拔节。他深知党建是乡村发展的“根”,便带着党员们学政策、上党课,惠农政策被他揉进“庆七一”“庆国庆”活动的宣讲里,塞进田间地头的闲聊中。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成龙专门组织23名农技专家来到李村开展“严冬、酷暑两季送技术到身边”活动,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把脉问诊,将实用的种植管理技术送到村民手中,让技术指导真正融入生产一线。在他的带动下,李村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上来了,村里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名党员顺利转正,两名村民成为预备党员,五名年轻人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原本有些沉寂的村党支部,渐渐有了“主心骨”的模样。
乡村治理要让村民住得舒心,王振便从看得见的环境改起。他领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商量,把闲置的宅基地清出来,在主要街道两侧栽下55棵海棠树。如今春日里,粉白的海棠花顺着街巷铺开,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他还协调更换了二十个分类垃圾桶,组织志愿者定期清扫;把60平方的闲置空地硬化成停车场,给600平方的大队院墙刷上崭新的白漆;汛期来临前,他带头下到沟壕里清淤泥、通水道,踩着满脚的泥水,确保雨水能顺畅排走。“以前村里路边堆着垃圾,现在走哪儿都干干净净,连空气都清爽了!”村民李大爷坐在文化广场新升级的地面上,看着嬉戏的孩子,语气里满是满足。
他的心里装着村民的柴米油盐,更记挂着大家的“钱袋子”。三夏、三秋时节,他顶着日头在田间巡查,跟着村民一起清理沟渠里的散落秸秆,既杜绝了焚烧隐患,又帮着联系秸秆综合利用的渠道;金银花采摘季一到,他早早组织志愿者到基地帮忙,指尖捻着带露的金银花,跟村民算着账:“这一季采摘完,大伙儿能领到30多万元工钱!”连片的金银花藤下,村民们的笑声和采摘的簌簌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动听的致富歌。
作为兖州区农业农村局派来的第一书记,王振更懂如何发挥单位优势,给村里带来“硬核”支持。他协调单位送来5吨有机缓释肥,分装时他帮着抬袋子、记户数,村民李大哥接过化肥时,攥着他的手说:“王书记,这肥送得太及时了,小麦喝上‘营养餐’,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这5吨肥料,惠及了80多户农户的1000多亩耕地。他还惦记着村里的农业用水难题,积极争取项目,为李村新打了一口价值1.6万元的水井,让高峰时浇地“抢水”的日子一去不返。
“驻村工作伊始,区下派办依据包村干部的专业特长,结合自然村的资源禀赋,合理分配包村任务,最大限度发挥驻村干部的潜能,快速地进入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兖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吴限介绍说,王振便是发挥了上大学时所学的畜牧专业特长,为下派村带来项目、有收益的典型代表。
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上级畜牧业重大品种推广补助的文件,非常兴奋。他一次次跑区里、去市里,争取这个项目;一次次扎进合兴养鸡场,与村干部精心论证具体实施办法;一次次整理申报项目材料,让上级“精准决策”;一次次对标整改基础设施。最终,13800套白羽肉种鸡成功拿到27.6万元中央财政补贴,李村也成了济宁地区唯一拿下这个畜牧业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的村子。如今的养鸡场,不仅配套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形成了绿色养殖模式,还能常年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让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如今的李村,春日里街巷两侧的55棵海棠树缀满粉白花朵,风一吹便落下细碎花雨;文化广场上新升级的地面映着夕阳,老人带着孩子追着泡泡跑,笑声落满整个院子;田埂间的麦苗吸足了有机缓释肥的养分,绿油油地顺着田垄铺向远方;合兴养鸡场里,新翻建的育雏舍内暖意融融,刚破壳的雏鸡叽叽喳喳,和工人打包鸡蛋时的谈笑声搅在一起——这每一处鲜活的图景,都是王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谋振兴的生动注脚。
(通讯员 王洪玮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