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县·观察|山东兰陵:“家底丰”何以实现“文旅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县·观察|山东兰陵:“家底丰”何以实现“文旅兴”

来源:新华网2025-08-28 19:32

  兰陵因兰得名,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建制县;荀子两任兰陵县令,在此劝学施政;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此,其“邙山大捷”与《兰陵王入阵曲》千古流传;李白以诗赞酒,美酒中凝练着兰陵的山水气韵;还有“山东南菜园”的田园风光、四时味道……兰陵人文风物之美,美如其名。

  有史有圣、有诗有文、有山有水,兰陵文旅资源家底丰厚。不过,产业发展不是仅凭资源就能“躺赢”。如何以家底之丰,实现文旅之兴?

  兰陵因地制宜,自有答案。

  善用禀赋,重点项目出挑

  兰生兰陵,历史绵长。早在2000多年前,兰陵就因“兰香馥郁”得名,意为“生长圣洁兰草的高地”。兰花是兰陵的县花,象征“不为无人而不芳,不为困穷而改节”的君子品格,成为此地深厚的精神根基。但随着岁月与气候变迁,如今的兰陵已不是野生兰花的主产区。若无兰花,怎谓兰陵?想要实现“兰生兰陵”价值回归,兰花作为产业载体、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4年1月,兰陵出台《兰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规划3年内让兰陵兰花品牌辐射山东、影响全国。高标准建设集兰花研发、种植、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性项目——兰花雅集,旨在打造成为承上启下、对接南北的全国兰花产业枢纽。

兰花雅集中的兰花。(兰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兰花雅集40座智能温室里,连片的兰花长势正旺。为了养好兰花,兰陵发挥蔬菜大县的产业优势,拿出种菜的“绝活”培育兰花:利用物联网技术精准浇水控温,种植效率提升40%,损耗率压至5%以下;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施肥,二氧化碳增施技术调控花期,实现错峰销售。

  借助兰花雅集,兰陵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大学等15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在全国招募兰花产业合伙人逾350人,吸引38家兰花企业入驻。目前,项目种植规模达1200亩,开园半年多以来交易量超1000万株、销售额3.5亿元,汇聚优质兰花品种数百种,其中不乏珍稀品种。下一步,项目还将建设兰花种质资源库和北方最大的兰花产业交易中心。

  兰陵视兰文化为珍宝。兰花雅集项目建起国兰文化馆,以君子文化、爱国文化等为参观动线,让游客在一步一景中沉浸式感受兰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兰文化馆一景。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发农业的帖,办文旅的宴。兰陵把目光投向展会经济,依托兰花雅集发起兰花大集,每月一次,汇聚展示交易、花艺体验、市集文化,吸引全国兰友纷至沓来。今年,兰陵获得2027年第34届中国兰花博览会承办权,这场兰花盛会将提升兰陵兰花乃至文旅产业的发展能级。

  从特色农业与兰文化中脱胎而生的兰花雅集,发展势头喜人,成长为兰陵的农业新招牌、文旅新地标。

  兰花雅集彰显兰陵用好关键资源、建设精品项目、带动文旅发展的思路。论产业,兰陵农业、蔬菜实力不菲,与文旅结合点丰富;论人文,历史上荀子任职于兰陵、葬在兰陵,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兰陵,李白以诗盛赞兰陵美酒,这些都是一方文旅发展可遇不可求的资源。近年来,兰陵围绕关键资源做文章,建设了国家农业公园、荀子文化园等文旅项目,兰陵王城、兰陵美酒工业旅游基地建设也在推进中,着力塑造兰陵特色文旅IP。

  精心布局,多元融合出彩

  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兰陵提出了建设文旅强县的目标。

  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春仲说,要以多元融合满足多元需求,立足本乡本土,做足特色化、差异化、时尚化。

  走进位于兰陵县大仲村镇车庄村的大仲十八坊,索村泥陶、小吴宅蓝印花布、涝坡剪纸等非遗工坊林立,酒坊、油坊、酱坊等传统美食作坊香气四溢。这座古色古香的巷道街区,文化味与烟火气交融,体验感十足。

大仲十八坊街景。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兰陵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村庄都有非遗技艺传承。为了将这些散落各处的资源聚合在一起,车庄村盘活40余处闲置宅基地,原汁原味保留乡村建筑风格,以“一非遗一工坊”的形式引入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非遗集聚地。

  “游客来此一处就能把全县特色非遗体验一遍。”车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卓自田说。

  大仲十八坊还建设了大宗山地锅鸡、车庄蛋鸽、沂沟粉条、徐记豆干等当地“土特产”生产作坊,既是旅游区也是产业园,实现了土风土味、土情土气与特色、特产融合发展。

  特色融得活,叫好又叫座。大仲十八坊开业半年以来,接待游客5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开在大仲十八坊的酒坊。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在兰陵,既地道又出彩的景区不止大仲十八坊一处。近年来,兰陵从特色与市场中寻找结合点,创新打造出压油沟乡村旅游度假区、新格林智慧农业产业园等多处产业化、多元化景区,并通过景区联动、业态互动等形式,重点升级打造了农文旅、体文旅、康文旅、城文旅、商文旅、工文旅、食文旅等7大玩法,形成全产业融合、全业态创新、全场景体验的文旅发展新格局。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0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1亿元。

  在文旅市场,“变”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为有源头活水来。”兰陵县文旅局局长陈彬说,地方的优势特色是文旅融合、创新的不竭源泉,要时刻聚焦优势,并把优势做得更优、更强。

  既是历史名城,又是红色沃土;既有农业基础,又有生态底色。这是兰陵的优势。兰陵探索更深层次融合,通过梳理、归纳不同旅游资源、景区的显著属性,在全县范围规划出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红色风情、古镇研学等特色旅游区,引导集群连片发展。

  “我们将以多业态‘跨界融合’为路径,建设沉浸式文旅会客厅,实现科技感、文化味、烟火气‘一键三连’,全力打造‘红绿映古今文旅兴百业’的振兴样板。”李春仲说。

  聚强合力,富民兴业出效

  兰陵,山灵水秀,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千年古县,如何盘活文旅资源,塑造文旅新IP?

  小东山村坐落在兰湖畔,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这是一个景区化村庄,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筹资建起了特色民宿。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民宿生意很久不见起色。

  “乡村振兴合伙人”的到来,让事情出现转机。在县里的统筹部署下,小东山村建立了“乡创共同体”,招引专业的连锁民宿团队作为“乡村振兴合伙人”,调整方向,对民宿进行整体改造升级,打造集露营烧烤、休闲垂钓、亲子互动于一体的民宿综合体。同时,深挖本地特色,叫响“琅琊炒鸡”“东山八大碗”“兰湖鲜鱼”等美食IP。民宿逐渐火了,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兰陵是农业大县,乡村具有丰富的文旅场景和资源,却往往无法吸引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资源,仅凭一个村、一个景点难以撬动要素下沉。

  为打破瓶颈,兰陵立足全县通篇谋划,聚焦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以片区为单元,创新打造“乡创共同体”,把党政、金融、科技等各级各类资源要素凝聚到一个平台、精准配置到农村。借助“乡创共同体”的吸附作用,面向海内外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以资金合作、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形式,聚才聚智,共创共赢。

  李春仲说,“乡创共同体”的本质,是用平台思维整合人、地、钱、技,解决创新创造不足、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联农带农、抱团发展。

  梗阻一破,道路广阔。苍山街道小东山乡创共同体、大仲村大宗山乡创共同体、新兴镇山里王乡创共同体等多点开花,依托自身特色,按照党建引领、多村联合、优势互补、联农带农、共同振兴的工作思路,打造出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精品民宿、非遗工坊等产品业态,走出了一条文旅生辉、融合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目前,兰陵县已打造“乡创共同体”21个、兰陵(上海)乡创中心1个,惠及群众15.5万人、企业289家、合作社670家、其他经营主体1678个,形成了“一乡镇一共同体”的发展格局。

  对于县级重点文旅项目,兰陵成立文化体育旅游工作专线,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一项目一专班”全流程服务项目建设,确保项目策划精准、推进有力、运行有效。

压油沟乡村旅游度假区——兰湖北岸风光。(视频截图,兰陵县委宣传部提供)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如今的兰陵,古朴与时尚碰撞,文化的厚重与产业的活力交融,绘出一幅近悦远来的文旅画卷。

  作为“宝藏小城”,兰陵不恃“天赋”而骄,而是立足禀赋、因地制宜、善作善为,抓住关键资源、找准关键打法、凝聚关键要素,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守正创新之路。(陈琳琳)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

  • 上合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