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财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泰安市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
“泰安市将严格按照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资金使用范围,将中央奖补资金精准用于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撬动作用,着力改善小微企业、‘三农’融资发展环境,创新普惠金融发展的‘泰安经验’,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泰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倪建军表示。
据了解,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旨在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引导带动作用,激励示范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引导地方因地制宜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促进形成普惠金融高水平发展的长效机制。
泰安市坚持示范引领,选取重点行业领域的部门单位,以点带面,打造“可参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样板、示范标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现场交流会等形式,推动内控管理水平从单点突破迈向整体跃升。同时,采取“重点行业先行指导建立、逐步向地区其他部门单位推广”的科学路径。
据倪建军介绍,近年来,泰安市抢抓政策机遇、立足地方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围绕内控评价、内控报告编报、经验推广等重要内容,聚焦核心领域,紧盯时间节点、强化政策指导、狠抓责任落实,全市内控评价体系持续完善、内控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财政管理与政府治理效能显著增强。以抢抓内控评价试点为契机,泰安市坚持以评促建,内控建设体系日趋完善,内部管理效能愈加凸显,已成功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实现“被动规范”向“主动治理”转变。建立“制度完善-流程再造-责任压实”三位一体机制,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推动内控从“被动应对检查”转向“主动优化管理”。泰安市卫健委建立涵盖六大经济业务和卫生健康领域的内控制度,梳理药品和医用药材采购等高风险环节6个、更新自有资金招标等业务流程22个,将制度要求细化为具体工作标准,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规范”的主动治理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部门单位有929个,占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92%;主动开展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自查部门单位899个,占比89%。
二是实现“事后监管”向“过程监管”转变。坚持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预算执行、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变事后发现问题、追责问责,为全程监控、及时纠偏、防微杜渐。泰安市委党校深化财务软件应用,在餐厅和公寓物料管理上新增出入库模块功能,实现采购、入库、领用、盘存全链条数字化追踪,库存动态实时可视化,有效避免物资积压与浪费,实现节支增效双赢效果。该模块运行以来,节支率达8.28%。目前该市已初步完成系统框架设计,10月底前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明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线上全流程管理和风险预警防控,使内控管理真正实现过程实时监管。
三是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针对部分资金资源使用水平不高、效益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围绕重点核心业务,突出事前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规范和细化政府采购流程等,推动管理精度与治理效能双提升。泰安市城管局秉持 “花小钱、办大事” 原则,严控资金审批流程,加强事前评审,有效降低资金支出成本,2024年共压减预算资金400余万元。
2024年,通过预算评审和重点事前绩效评估,全市累计审减4.14亿元;通过政府采购监管,全市累计节约资金0.64亿元,节支率2.71%。
四是实现“单一领域”向“系统治理”转变。以强化内控制度刚性约束为突破口,创新构建“1+8+N”内控基本制度体系。将评价机制深度嵌入内部控制全流程,全面覆盖单位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及内部权力运行等维度,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推动政府治理水平提升。泰安市市场监管局将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和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监管业务融入内控制度,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市中医医院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创新实施业财融合查房机制,医院收入结构显著优化,中草药、卫生材料收入占比同比分别下降2.92%、3.42%,服务性收入占比同比提升3.16%。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6%,一般性支出同比下降6.7%;全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4.7%;国资收益同比增长41.1%;合同管理更加规范,合同订立、登记、履行监督审查、归口管理等执行到位的单位占比89%。
(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