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众网记者 宗琮 滨州报道
渤海之滨,黄河之州,滨州这片镶嵌在渤海湾的沃土,坐拥2185平方公里蔚蓝海域、17万公顷广袤滩涂、20万公顷丰饶浅海。8条入海河流携黄河泥沙与丰饶养分奔涌而至,在这片海域孕育出不可复制的生态基底。而在沿海滩涂间,一尾尾盐田虾跃动腾挪,不仅游出了一条特色渔业全产业链,更书写着新时代耕海牧渔的精彩篇章。
千年传说蕴根基:从盐碱荒滩到产业热土
滨州盐田虾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成化年间。相传,渔民吴氏一族为避战乱迁居渤海湾畔盐碱荒滩,面对寸草难生的苦涩洼地,吴家先祖夜梦奇景:素衣女子持明珠立于浪尖,轻吟“盐为骨,海为魂,明珠照路,虾跃龙门”。次日,族人果见滩涂中青虾随潮而动,遂以卤水试养,终获丰收。从此,“盐卤不养人”的叹息渐成历史,盐田虾养殖的火种在这片土地悄然播撒。
滨州盐田虾的独特魅力,源于其得天独厚的高盐养殖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隔绝了污染和病害,还赋予虾肉更高的营养价值。在滨州北海新区万亩盐田如碎裂的镜面,卤水在风的轻抚下漾起细密涟漪,结晶的盐粒堆叠成雪山般的脉络,赋予了盐田虾“体色清亮、肉质紧糯、味美鲜甜”的野生品质。
破局种源“卡脖子”:筑牢产业“芯片”根基
种源是渔业的“芯片”,长期以来,我国对虾产业受困于优质种虾依赖进口的瓶颈。滨州以科技创新破局,由市海洋发展渔业局牵头,推动渤海水产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2家顶尖科研机构,组建起包振民等5位院士领衔的专家智库,集中攻关种源核心技术。在渤海水产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的实验室,一台台对虾育种智能设备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在对实验样品进行相应检测,数亿尾虾苗在恒温循环水系统中欢快游动。“我们实现了对‘渤海1号’虾苗的24小时全程监护,保障它们在盐碱水里茁壮成长。”技术人员轻点智能控制系统,水温、盐度、营养摄入……虾苗的“成长日记”实时显示在大屏上。
同时,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携手龙头企业,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现代渔业高端智库。这一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的53名涉渔高层次人才加盟,并促成18项科技合作协议落地,为产业链条注入了澎湃的“智力动能”。
如今,滨州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虾品种4个,占全国总量的4/15;掌握核心种源家系超1000个,约占全国的1/5。2025年4月,全国唯一建成启用的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育种平台在此落地,通过基因技术重构育种体系,推动产业从传统表型选育向精准分子设计跨越。
不仅如此,友发水产建立全市首家水产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等共建“卤虫卵产学研基地”,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攻克卤虫卵提纯技术,产品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为产业筑牢“源头”优势。
生态养殖筑优势:盐碱滩涂变“黄金牧场”
在滨州13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中,113万亩盐田构成独特的养殖基底,其中70万亩适宜盐田虾生长,年产量达11万吨。这里年均40‰以上的高盐度海水,曾是传统农业的“禁区”,如今却成为盐田虾的“天然屏障”——高浓度卤水隔绝外界污染,强渗透性抑制寄生虫与病菌,造就“零抗生素”的纯净基因;卤水中蕴含的钾、钙、镁等40余种微量元素,滋养出虾肉紧实弹牙、甘冽回甜的独特风味。
盐田虾遵循120天自然生长周期,阳春繁育、暮春放苗、深秋收获,在四季轮回中沉淀出“体色清亮、肉质紧糯、味美鲜甜、品质野生”的自然至味。科研数据显示,其蛋白质含量达20.5克/100克,高于普通虾11%;脂肪含量仅0.4克/100克,为普通虾的1/3左右,是优质蛋白食品。此外,虾青素含量达20.61毫克/1000克,为低盐度养殖虾的2倍多,牛磺酸含量128毫克/100克,凭借卓越营养,“盐水虾”入选国家健康食谱推荐菜肴。
同时在生产上,滨州盐田虾秉承“海洋牧场、实业发展,生态养殖、野生品质”的养殖理念,采用了极具特色的大塘散养模式,不施用药物、激素等任何辅助品,并主动减少人为干预。这种“人放天养、优胜劣汰”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保证了产品绿色无公害,还通过了有机食品、ASC、HACCP等国际认证,30万亩养殖基地更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依靠这样的高品质,滨州迅速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高端市场的抢手货,并远销日韩、欧美等国。
精深加工延链条:全链激活产业附加值
以加工环节为纽带,滨州推动盐田虾产业从“养殖端”向“消费端”深度延伸。全市118家预制菜企业开发出盐田虾水饺、即食虾球等近百款产品,年产值突破20亿元,让“鲜活虾”变身“便捷味”,走进千家万户餐桌。
在友发水产公司的育苗基地上,大片的太阳能电池板引人瞩目,山东省友发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华顿介绍:“这是5千亩渔光一体光伏发电产业园,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组件发电,利用水体进行水产养殖,实现了一水多用,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模式更让“每滴水都创造价值”:海水经初级养殖对虾、中级提取溴素、饱和卤水制盐、苦卤生产钾镁,形成“一水多用”零排放体系。
除此之外,滨化海源“渔盐一体化”项目年产原盐88万吨、溴素5750吨,养殖尾水利用率达100%;沾化区“渔光一体”项目在7000亩虾池上方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4亿度,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虾”的生态奇迹。
品牌跃升拓市场:从地域符号到国际名片
以品质为基,滨州盐田虾构建起多层次品牌矩阵。“正君汇”带头开背虾占据山东70%、全国45%市场份额,“脊岭岛”“虾小白”等成为电商平台爆款。
“为了让盐田虾的品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我们打造了‘虾小白’特色品牌,通过合作社模式与当地渔民深度合作。”山东耕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丽华介绍,合作社统一回收渔民养殖的高品质盐田虾,既解决了渔民的销售难题,又通过规模化经营提升了产业效益,真正实现“为渔者谋利,给食者添福”,更让滨州渔业的生态名片愈发亮眼。目前,该合作社已带动127名村民加入,每年为当地创造约200万元营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中国白对虾种都”等7个国家级称号,与博兴对虾、无棣卤虫卵等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形成品牌合力。《滨州盐田虾养殖技术规程》明确23项量化指标,区块链溯源系统赋予每只虾“电子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可查全流程信息,让“滨州盐田虾”的口碑扎根品质、走向全球。
从“煮海为盐”到“耕海牧渔”,滨州盐田用四十年完成从传统产业到现代海洋经济的蜕变。如今,带着渤海湾咸鲜的盐田虾游向全球餐桌,这片蓝色沃土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也给了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的渔业答案。滨州盐田虾全产业链实践,正为沿海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蓝色方案”。